医药科技

病毒跨物种传播规律获更多揭示

■大量病毒已具有突破物种间遗传障碍感染给人的传播能力

■大量新病毒的发现极大地扩展了对野生小型哺乳动物携带的病毒组及其多样性的认知

■新发现的许多病毒与已知的人或家畜病原体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宿主物种特征和种群大小是影响病毒组组成和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最重要因素

(特约记者 孙国根)一项历经7年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人类传染病最重要的动物传染源——啮齿类、蝙蝠和鼩鼱3类小型哺乳动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大量病毒已具有突破物种间遗传障碍感染给人的传播能力,并证实“宿主特征决定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病毒组成和跨种间传播”。该成果为建立新发突发传染病预报预测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永振教授带领青年研究员陈燕玫等完成,相关论文日前刊发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张永振说,人类的大多数传染病来源于野生动物,经跨种间传播感染人。欲实现像天气预报那样对未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进行预测预警,主动防控,就必须掌握自然界中病毒的本底、地理分布、宿主类型,尤其需查清它们在宿主动物中的进化、生态、播散规律。

张永振团队在浙江、湖北两省选择了代表亚热带地区4种自然生境的温州、龙泉、荆门、五峰地区,进行现场生态学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从上述4个地区采集了翼手目(蝙蝠)、食虫目(鼩鼱)和啮齿目(鼠类)等3类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共计44种4336只。

研究团队对其中一半以上的蝙蝠、鼠、鼩鼱的内脏器官和粪便样本进行病毒组研究,最终鉴定出669种病毒,其中包括534种全新病毒。这些病毒来源超过42个病毒科。

大量新病毒的发现极大扩展了对野生小型哺乳动物携带的病毒组及其多样性的认知。研究团队在除毛马蹄蝠外的43种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都发现了病毒。其中,每种蝙蝠平均携带11.4种病毒,每种鼠携带9.2种病毒,每种鼩鼱携带48.3种病毒。尤其是斯氏缺齿鼩鼱,单一物种携带了高达150种病毒,颠覆了已有认知。

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病毒科的病毒在这些动物内脏器官的分布和丰度均呈现出极大差异。例如,星状病毒科、杯状病毒科、冠状病毒科和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病毒,在粪便中几乎都以高丰度存在,而副黏病毒科的病毒在肾脏中的检出率与丰度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来自同一科的病毒在不同的动物中也有不同的宿主体内分布;当病毒在主要靶器官中的丰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溢出”到其他内脏器官。此外,还发现了在8种蝙蝠、5种老鼠和1种鼩鼱中的13种冠状病毒,但并没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及其相关病毒。

新发现的许多病毒与已知的人或家畜病原体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例如,从温州和五峰地区的蝙蝠中发现的正腮腺炎病毒,与已知的人类正腮腺炎病毒4型病毒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0%;在温州黑线姬鼠与臭鼩鼱中发现的一种新型亨尼帕病毒,与近期在发热病人和鼩鼱中发现的琅雅病毒亲缘关系也较近。这些数据表明,需要在与这些动物物种频繁接触的人群中加强监测。

此外,大量以前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特异或相关的病毒,此次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发现。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全子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宿主物种特征和种群大小是影响病毒组组成和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最重要因素。鼩鼱携带有种类极为丰富的病毒,且这些病毒在鼩鼱体内呈多器官分布,提示鼩鼱是无脊椎动物相关病毒向脊椎动物病毒转化的重要中间宿主;啮齿动物携带更多具有跨宿主传播能力的病毒,且宿主因素对病毒跨物种传播概率的影响在不同病毒科中也有所不同,而在宿主体内呈现多器官分布的病毒更有可能溢出并感染多种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