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竞技场上的“福尔摩斯”

本报记者 张磊 段梦兰
搜集信息、缜密分析,迅速掌握疫情基本面貌并评估传播风险,为制定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在传染病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流调人员更是被誉为“战疫”一线的“福尔摩斯”。
3月28日至2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疾控局共同组织的全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从初赛中脱颖而出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6名流调能手齐聚北京,同场竞技。
“最后一分钟才答完”
此次全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分为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历时一天半,其中,参与个人竞赛的96名选手要在一天内完成综合笔试和技能操作两个环节。
综合笔试采用机考的方式进行,参赛选手要在90分钟内完成160道题。“题量挺大的,最后一分钟才答完。”3月28日上午,刚刚参加完综合笔试的山东省疾控中心业务管理部主管医师韩扬走出考场表示,“手心儿都是汗”。
综合笔试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暴发调查、疾病监测、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基础、传染病防控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题目考察的内容很全面。”河北省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所主管医师高文在综合笔试后感慨,“平时实验室方面的知识接触得少,这方面的考题对我来说难度较大。”
此次决赛的总考官、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表示,对于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者来说,掌握的知识越扎实、越全面,现场调查的质量就越好,效率就越高。综合笔试就是为了测试选手的基础知识,需要考察的知识点涉及面广,因而题量较大,限时的目的则是考察选手对相关知识点的熟练程度。
赛后,组委会对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从具体内容看,选手们对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等基础知识掌握普遍较好,传染病防控知识也掌握得不错,失分之处主要是病原学和实验室检测部分,可能和选手日常关注较少有关。”李群说,为了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组委会此前建立了近6000题的训练题库,笔试中的部分题目源于此。笔试结果显示,选手们对这些题目掌握较好,说明进行了认真准备和复习,训练题库起到了以赛促训的目的。
这一项,一半的参赛队员得了满分
笔试结束后,随即进行了技能操作的第一项内容——数据分析和展示,要求选手利用统计方法、绘图软件等,对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从比赛结果看,30岁组的队员成绩明显高于40岁组和20岁组,体现了青年骨干力量对数据分析具有较强优势。”李群说。
下午,技能竞赛继续进行。赛场分为A区和B区,每个区设置了12个考场,可供12名选手同时比赛。
A区一个临时搭建的考场,简单的一张白色长条桌上面放置着两台电脑和一个耳麦,身着“中国卫生”字样服装的湖北省荆州市疾控中心防疫科科长刘天进来看了看考场环境。随后,工作人员给出了考题——其中一台电脑装载着“95120”全国电话流调系统,选手须使用该系统完成一次电话流调;另一台电脑中存储着一道试题,选手要针对题目给定的情形,设计一个流调方案。
据悉,2023年6月26日,“95120”全国电话流调系统在全国各级疾控机构正式启用。该系统为各级疾控机构提供统一号码、身份可信、分级管理、安全可控、高效便捷的电话流调辅助工具,系统具有统一外呼号码、AI智能外呼、来电提醒和挂机短信、多终端应用等功能,可实现全时段、多场景开展电话流调,有效降低被流调人员拒接率和漏接率,减轻基层流调人员工作压力和强度。
“去年我们就进行了系统使用的专项培训,平时也都有接触,所以感觉难度不大。”刘天说。
考试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有一半的参赛队员在这一项得了满分,说明该系统得到较好的推广和应用。”李群说。
但设计流调方案并不轻松,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李群表示,调查方案设计得分率明显低于数据分析,说明选手们对疫情调查整体思路的把握还不够。“我们注意到,市级疾控中心参赛队员的平均得分要高于省级和县区级,说明市级疾控中心日常在疫情处置工作中承上启下,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李群说。
B区考场设置了12间板房,每间坐着两位考官和一位扮演患者的群众演员。参赛选手要在此对“患者”进行一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根据题目中对病例症状的描述选择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并通过与病例的现场访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对病例症状的判断,刘天果断选择了二级防护装备,考官们则在一旁对选手穿脱防护服是否标准进行打分。3年新冠疫情期间,刘天不知穿脱了多少次防护服,因此,这一项进行得很顺利,但访谈环节却让他犯了难。
“我不知道啊!”“你们不是都问过我几次了吗?”“我也记不清了!”不配合,不说实话,不能聚焦回答问题,访谈现场,群众演员扮演的患者给参赛选手设置了多个障碍,这让很多选手感到很棘手。韩扬也表示,这一环节不仅需要积极应对患者的问题,还要从中分析并找到对流调溯源有价值的信息线索,“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提升”。
“个人防护方面总体得分相对较高,说明经历3年新冠疫情,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应用。”李群说,但在访谈技巧方面,得分差距较大,有部分队员面对障碍不能有效地与病例进行沟通。40岁组得分最高,说明访谈技巧和实际工作经验有一定关联,年轻同志需要更多的实战机会。
基层人员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此次参赛的96名选手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支代表队由3名选手组成。根据赛制规则,队员个人成绩的平均分最高的8支代表队进入决赛。
3月28日21∶00,组委会公布了个人竞赛结果——刘天、韩扬以及浙江队的章光明3人获得了个人竞赛一等奖,他们所在的代表队也都顺利进入了第二天的团体决赛。因个人成绩排名第一,刘天被推荐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候选人。
“从结果看,个人竞赛前8名的队员,每个省只有一个,竞争激烈。此外,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个人竞赛前32名的队员中,省级、地市级各占37.5%,县级占25%,体现基层疾控中心能力的长足进步。”李群说。
3月29日上午,团体赛正式开始。团体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多个环节。
此次比赛的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实际案例,如非典、甲氨蝶呤事件等。同时,题目也涉及数学模型、大数据、基因测序、污水监测等新技术、新方法。此外,考题还设计了国际国内热点公共卫生问题,这就要求队员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李群表示,团体竞赛中题目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知识点覆盖暴发调查、数据分析、监测预警、专题研究设计、数学模型等10多类知识模块。44道题目中,涵盖了20多种疾病。题型也比较多样,考察队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记者注意到,获得个人竞赛前8名的选手中,多名选手曾参与过国家级或省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负责人、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主任马会来告诉记者,自2001年以来,中国疾控中心持续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素质的现场流行病学人才,采用“干中学”的模式,切实提升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该项目已招收近500名学员,在非典、新冠等重大疫情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21年开始,国家通过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地方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培养更多的流调专业人员,提升疾控系统的流调能力。
李群表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者,需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对于大数据、数学模型等新技术,一个人全部掌握也是困难的,因此必须依靠团队合作。
“这次比赛是一个好的起点,能够激励大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进而打造一支能战斗、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水平现场流行病学人才队伍。”李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