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乙肝“功能性治愈”尽快实现
推动乙肝“功能性治愈”尽快实现
在近日召开的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APASL)年会上,同期举办了“加速向治愈,共赴2030使命”创新专场活动。本次活动汇聚全球临床专家与行业代表,共同探讨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可行路径,分享中国实践经验,探索多方协作的创新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葛兰素史克(GSK)副总裁、全球临床研究与早期项目负责人Dickens Theodore,以及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余慧明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共同探讨肝病防治“中国经验
(从左至右:GSK中国产品战略和规划负责人陈敏芝,GSK副总裁、全球临床研究与早期项目负责人Dickens Theodore,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余慧明)
本届APASL年会以“多元合作:创造消除和治愈的奇迹”为主题,旨在凝聚多方智慧,将“治愈未来”的愿景融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同时聚焦科学创新与国际协作,加速破解全球肝炎消除难题。
“防”与“治”需双管齐下
在本次活动的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首先围绕中国当前乙肝的疾病负担与防治形势分享观点。2024年全国乙肝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达7500万,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86%,较1992年的9.72%下降近40%。然而,中国HBV相关肝病的死亡率占全球的近30%,每年有30.8万人死亡,且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同时,我国超过80%的肝癌和乙肝相关。
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首先围绕中国当前乙肝的疾病负担与防治形势分享观点
“消除慢性乙肝威胁,需要预防与治疗双管齐下。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社会动员的合力,以及新生儿疫苗接种、母婴传播阻断等措施的广泛开展,中国在慢性乙肝预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说,“然而,由于患者基数庞大、诊断率和治疗率较低,我国已进入慢性乙肝‘存量时代’,诊疗现状仍然严峻。未来,我们需在乙肝筛查诊断、患者全病程管理与创新药物研发等领域持续发力,抓住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关键10年,推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侯金林教授强调,消除慢性乙肝威胁需要预防与治疗双管齐下
“功能性治愈”重塑诊疗格局
“功能性治愈”是国内外各大权威防治指南推荐的慢性乙肝理想治疗目标,与会专家也就这一热点话题在现场展开深入交流。据介绍,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指出,对于部分条件适合的慢性乙肝患者,应追求“功能性治愈”。其定义为患者停药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和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检测不到,意味着患者无需再接受治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Dickens Theodore在会上介绍“功能性治愈”研发最新进展
“功能性治愈”也是慢性乙肝药物研发创新的核心方向。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提出,新药研发以“功能性治愈”作为重要的终点进行研究设计。近年来,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小干扰RNA(siRNA)药物等新型技术路线已在乙肝的“功能性治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ASO药物进入Ⅲ期临床,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以“功能性治愈”为试验终点获批的乙肝创新药物。
“ASO药物通过靶向乙肝病毒RNA,同时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乙肝表面抗原的生成,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望填补现有药物的局限,为‘功能性治愈’带来新的可能。”GSK副总裁、全球临床研究与早期项目负责人Dickens Theodore表示,“随着以ASO为代表的新型药物不断研发,‘功能性治愈’正在逐步成为短期内可及的现实。”
“这类创新治疗手段,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摆脱长期服药,还能显著降低后续疾病进展的风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表示,“我们也由衷希望以ASO药物为代表的突破性创新药物能尽快进入中国并实现可及,推动‘功能性治愈’这一理想治疗目标走进广大患者的现实生活。”
谢青教授期待乙肝突破性创新药物能尽快惠及中国患者
中国实践助推全球“治愈未来”
据了解,GSK已在中国乙肝疾病领域深耕30余年,不断探索前沿的创新疗法,以推动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目标的实现。“GSK始终将助力实现‘没有乙肝的未来’视为己任。”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余慧明表示,“我们将始终与中国及全球伙伴紧密合作,以中国经验为蓝本,助力打造全球肝病防治网络,以‘中国方案’加速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的进程。”
余慧明强调,GSK将始终与中国伙伴同行,为创造“没有乙肝的未来”不懈努力
文:李闻哲
编辑:吴刚
审核:孙梦 孔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