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主开展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
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的浪潮中,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石大一附院)关节外科实现重大突破。近日,该院在当地率先自主开展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这标志着该院关节外科正式跨入智能化精准治疗新阶段。“我终于能正常走路了。”出院前夕,73岁的患者杨女士(化姓)在石大一附院的病房走廊里来回踱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位与膝关节疼痛抗争20年的老人,在接受了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后,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春。20年前,刚刚退休的杨女士右膝时常酸痛,却因照顾孙辈无暇就医。随着时间推移,她右膝的疼痛逐年加重,近4年,更是演变成“每走一步都像踩在碎玻璃上”。2024年起,她连基本的蹲起都需要搀扶,原本爱跳广场舞的她被迫成了“宅家老人”。2025年2月,在家人的劝导下,杨女士来到石大一附院关节外科就诊,科室主任张振东带领团队为杨女士进行了检查,发现她的膝关节间隙已完全磨损消失,骨质增生非常严重。团队评估后,决定为杨女士进行机器人辅助右膝关节置换术。“可以将关节机器人理解为医生的‘超级助手’。”石大一附院骨科中心学科带头人史晨辉介绍,相较于传统手术,机械臂可以精准地协助医生切削病变的骨骼组织,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健康骨质。同时,在安装人工膝关节假体时,它还可以将假体的放置位置精确到毫米,确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恢复得更好。手术当天,关节外科团队仅用1小时便为杨女士完成了高精度假体植入。次日清晨,在康复师指导下,杨女士就扶着助行器稳稳迈出了术后第一步,其膝关节活动度达120度,远超老年人膝关节术后平均水平。看着母亲灵活地演示蹲起动作,杨女士的女儿高兴地说:“我妈妈前天还疼得睡不着,现在都能自己系鞋带了。”更令家属惊喜的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将杨女士的康复周期缩短了近2/3,原本需要住院两周现在5天即可出院。作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石大一附院关节外科长期深耕关节疾病诊疗创新,此次引入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后,科室实现了“智能术前规划—精准术中操作—加速术后康复”的全链条升级,大幅提升了医疗水平,为当地关节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医院院长王维山表示,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精准化、个性化、微创化的特点,为高龄、基础病多发的患者群体带来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今后,医院将继续加大对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推广使用力度,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相关学科不断发展,为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