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静脉溶栓适用时间可延至24小时

本报讯 (通讯员 查蒙 童小仙 记者 郑纯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团队定义了一种超“黄金时间窗”的后循环卒中治疗标准,将后循环卒中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将患者治愈率(无症状比例)提高了53%。相关文章4月3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其症状出现的4.5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时间窗”。其中,后循环卒中的症状更加隐匿,病情发展迅猛,一旦脑血管堵塞导致血流中断,患者可能迅速陷入昏迷,甚至发展为闭锁综合征。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意识清醒,但全身瘫痪,无法说话,仅能通过眼球活动与外界沟通。目前,缺血性卒中标准治疗方案是静脉溶栓。然而,这一治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使用。而根据相关研究,真正能在“黄金时间窗”内到医院就诊的病患人数不足1/3。

楼敏表示,在推进脑卒中质控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在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基层医院,由于影像检查条件受限,对延长溶栓时间窗的需求极为迫切。传统超时间窗溶栓的研究多依赖灌注成像等高级影像技术,这在很多基层医院并不现实。因此,团队希望探索一种更灵活、更具可推广性的诊疗策略,让更多患者受益。

近年来,团队搭建了一个向国内开放的卒中大数据平台,有效促进了各医院之间的协作。依托多年积累的卒中数据和平台支持,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纳入234名后循环卒中患者,采用灵活的分层筛选策略,从典型临床表现到单纯头颅CT平扫进行逐级筛选,不需要依赖脑灌注成像技术。这种入组标准,不仅更符合实际临床诊疗的逻辑,也降低了基层医院对高级影像的依赖,让更多患者能够获得治疗机会。

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4.5小时至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的后循环卒中患者,治疗90天后无症状比例从25.6%提高到了39.1%,相对治愈率提高了53%,同时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这意味着新的治疗标准突破了时间限制,将后循环卒中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传统的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同时为部分因医疗条件或其他因素无法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