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脑脊接口技术让瘫痪患者重新行走

本报讯 (特约记者齐璐璐 通讯员朱恬)“抬腿,迈步,站稳了!”2月27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查时,患者林先生扶住助行器,缓缓抬起腿。曾被宣判“永远站不起来”的他,今年1月在中山医院完成一次性立体定向颅内电极置入术与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置入术,如今正用双腿踏出逆转命运的脚步。他也是全球首名恢复站立行走能力的完全截瘫患者。

林先生两年前不慎从近4米高的楼梯上跌落,导致胸椎椎体骨折、椎体脱位、脑出血。虽经多方治疗,但其双下肢截瘫的症状始终未见改善,只能依靠轮椅生活。34岁的他曾经是家庭的顶梁柱,瘫痪却一度令他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2025年伊始,林先生的人生迎来转折点。中山医院汪昕教授、丁晶教授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联合开展“脑控闭环硬膜外电刺激用于脊髓损伤后下肢瘫痪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林先生成为该研究的首例受试者。

这是一项脑脊接口技术,通过在患者脑部特定区域微创植入电极,精准采集大脑发出的运动信号,这些信号如同大脑发出的“行动指令”,承载着患者对下肢动作的意图。随后,借助先进且复杂的算法对信号进行深度解码,将其转化为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最后,这些电刺激通过植入脊髓相应区域的电极芯片,精准作用于受损脊髓下方的神经组织,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动。这项脑脊接口技术绕过受损的神经传导通路,巧妙搭建起“神经旁路”,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脊髓损伤治疗之锁。

中山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影像科、护理部等科室专家组成多学科临床团队,与加福民团队携手组成脑脊接口联合攻关小组。经过全面评估与检查,联合攻关小组为林先生制定了一套全球首创方案:一次性立体定向颅内电极置入术与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置入术。1月8日,研究团队仅用两个小时,便通过一次性微创手术方式在林先生脑内和脊髓硬膜外的关键调控部位精准置入电极。

术后第1天,林先生的右腿就可缓慢屈曲;第3天,他实现自主脑控状态下的双下肢运动;第8天,他开始在站立架辅助下站立并进行抬腿训练;第10天,他能在“天轨”电动移位机的驱动下尝试跨步,并逐渐适应步行模式,实现自主控制双侧下肢跨步行走;第14天,他的右腿已经能跨越移动的障碍物;第15天,他在悬吊下独立使用站立架行走超过5米;第49天,他可以在悬吊下独立使用助步器行走……林先生激动地说:“我终于再次体会到走路的感觉。”

这项全球首创技术对于我国374万名脊髓损伤患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据悉,今年1月至2月,中山医院已联合加福民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批3例临床概念验证手术,3名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均在两周内实现自主控腿、迈步行走。研发团队未来将对脑脊接口技术进行创新与优化,确保脑脊接口技术长期、稳定地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