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四大举措破解高校“急救难”

本报讯(通讯员 盛家鹏 特约记者 沈大雷)“过去急救培训仅限于医务人员,现在我们让食堂阿姨也要学会海姆立克法!”4月16日,由江苏省镇江市急救中心牵头发起的“在镇高校应急救护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在江苏大学启动,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保障服务部副部长肖剑感慨道。

根据行动计划,2025—2027年,镇江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开展覆盖8所在镇高校、面向14.3万名师生的应急救护普及行动,努力实现3类重点人群应急救护能力提升全覆盖:高校重点岗位教职工急救普及率达100%,新生军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达100%,高校急救协会急救志愿者团队普及率达100%。

“急救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突发意外时,第一时间的急救介入可挽救50%以上的生命。”镇江市急救中心主任蒋韵介绍,该市将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引领、院校联动、师生参与”的培训长效机制,构建急救“知识﹢技能﹢装备﹢体验”全流程的学习体系,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据悉,镇江市将采取四大举措破解高校“急救难”:通过“知识进校”破“认知难”,将急救课程纳入高校应急防范体系,用鲜活急救案例激励促进学习;通过“进馆体验”破“实践难”,利用市急救中心虚拟现实模拟舱,让学生“沉浸式”演练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手法、急救四大基本技能;通过“技术上门”破“覆盖难”,组建“急救导师团”,按需定制培训,送教到宿舍、实验楼、宿管楼、教学楼;通过“装备升级”破“响应难”,为8所高校配发智能急救包和应急救援包,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高校急救培训必须从‘纸上谈兵’转到‘真枪实弹’。”镇江市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丁传明说。在当天的培训中,丁传明和同事还手把手指导师生进行急救技能的实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