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盾构”手术打通结肠梗阻

□ 特约记者 杨静 通讯员 生星

一名患者确诊克罗恩病6年,历经手术、微创、化疗与靶向治疗,但结肠狭窄始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腹痛、呕吐、黑便等症状反反复复。近日,他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终于解决顽疾。该科刘占举教授团队开展超声内镜引导下肠道狭窄切开塑形术,通过人体自然孔道置入手术器械实施肠道“盾构”手术,消化道重变“通途”。

克罗恩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肠道在炎症反应的长期作用下,容易反复损伤、修复,出现严重增生。此次,由刘占举领衔的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决定尝试一种全新的内镜治疗方法——探针式超声内镜下肠腔切开扩张塑形术,就像通过盾构机挖掘隧道,可避免传统开放手术的“明挖式施工”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探针式超声内镜如同一名智慧的侦察兵,不仅能看到肠道内表面的情况,还能窥见黏膜下组织的状态,为手术提供精准指引。通过这一技术,医生可精准避开狭窄处可能存在的活动期溃疡,有效降低术中术后出血风险。在切开狭窄部位的基础上,医生还注重肠腔的塑形和修复,精雕细琢切除过多增生组织,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可能减少术后复发再狭窄的可能。术后,患者狭窄的肠腔口侧扩张部位恢复正常,腹痛等梗阻症状解除。

刘占举介绍,克罗恩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消化道全层,极易引发肠道狭窄。以往对于并发狭窄及梗阻的患者,多采用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切除病变肠段,虽短期效果明显,但病理基础依然存在,之后易再次发生狭窄乃至梗阻,从而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甚至引发“肠道致残”。此次采用的超声内镜手术既通过内镜关注肉眼可见的肠道内表面(黏膜),又借助超声的穿透力精确观察、精准评估黏膜下的病变情况,从而为优化切开路径、精细肠腔塑形提供依据,以最小损伤让患者获得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