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陈睦虎:与死神“搏斗”,为生命“开道”

干好急诊的活儿不容易,要靠脑力,也拼体力,中场“认输”的人不少,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陈睦虎却为这份事业坚守了25年,支撑他的是“情怀”二字。“医者仁心,患者只要有1%的生还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开道”,陈睦虎带领团队时刻准备与死神“搏斗”,让患者重获新生。


从“转运站”到“急救中心”


陈睦虎原本是一名外科医生,他的妻子是一名内科医生。2000年,为方便照顾家庭,陈睦虎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转岗为急诊科医生。“那时的急诊科像是‘转运站’,固定医护人员不足20人,专职医生少,需要其他科室医生轮转支援。”陈睦虎说,一般患者在急诊科接受简单抢救后就得转往住院部。当时,科室受条件限制,发展举步维艰,“转型”迫在眉睫。

2010年起,急诊科开始扩充人才队伍,专职人员逐渐稳定。同时期,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成立,成为科室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2015年,科室搬入新门诊大楼,改名为急诊医学部,这是科室发展的另一个转折点。2019年,康健中心院区急诊医学部运行,急诊双院区运行模式自此开启。2023年,科室获批四川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单位,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核心急救技术,科室一步步变大变强。



“经过多年发展,科室已具备全流程、高水平的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能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医疗服务。”陈睦虎说。


技术加持让“急救天团”不惧挑战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陈睦虎说,急诊医生需要有整体观、全局观、风险观,比如,患者咳嗽不一定是感冒,腹痛也可能由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医生要善于揪出疾病背后的“真凶”,给出最优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生命。

急诊医学部站在抢救生命的最前线,每年收治的患者达13万人次,技术加持让“急救天团”不惧疑难、敢于挑战。“科室以追赶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技术精湛、设备完善、反应迅速的现代化急诊医疗体系。”陈睦虎介绍,科室全面开展心肺脑复苏术、体外心肺复苏、ECMO、血液净化、有创/无创呼吸支持、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等生命支持技术,深静脉置管、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床旁超声引导穿刺等急危重症救治技术。同时,科室还能开展外科急诊手术、腹腔镜手术等急诊手术,以及床旁血气分析、心肌标志物检测、血酮及电解质检测等POCT(即时检验)项目,实现诊疗决策“零延迟”。


打造区域危急重症救治高地


“急诊工作是平凡的,但急诊医护人员决不平庸。”陈睦虎说,急诊医学部工作时间长、挑战大、风险高,需要医护人员高效、负责、有担当。科室医生是“全能战士”,需要具备“豹子的速度、老鹰的精准、大象的稳重、狮子的耐力”,他们要清楚所有相关科室的疾病救治知识,掌握处置急危重症的本领,做到一专多能。为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战能胜的医护团队,急诊医学部定期组织团队开展科内业务学习,找“堵点”、补“漏洞”。科室选派医护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院进修,并鼓励他们“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能在科研上不断取得突破。目前,科室拥有急诊专科医师40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6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占比达90%,拥有专业护理人员77人。

“科室秉承‘生命至上、技术领先’的理念,持续加强专业技术与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强化科研创新,力争学科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急救医疗服务。”陈睦虎说。在陈睦虎的设想中,急诊医学部是一个“能给患者满满安全感”的科室。未来,他希望带领团队打造“立足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区域危急重症救治高地,形成具有强大综合救治能力的大平台,全面提升区域整体诊疗水平及疑难危重症处置能力。


文图:曾念 梁婷编辑:刘欣茹 李宁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