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一身白衣 三代传承

一身白衣,三代坚守;一颗仁心,三代传承。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那僚村卫生室,村医周润华和儿子莫章扬正在探讨村民梁阿婆的病情。“阿婆年纪大了,又患有高血压,需要按时服用降压药并保持清淡饮食。她最近脖子痛,一会儿我给她做个艾灸。”简单的几句话,不仅是医生之间沟通患者病情,也是母亲对儿子、老师对学生的教导。

初心如磐,“半路出家”守护健康

一张桌子、一个听诊器及一些其他简单的诊疗设备,就是村医周润华的小小天地。“其实我不是医学专业出身,到卫校学习的时候,我已经30岁了。”周润华说。出生于1968年的周润华是良庆区那陈镇人,20世纪90年代嫁到那马镇莲山村。她的婆婆潘和英是远近闻名的“接生婆”,1998年,在婆婆的支持下,周润华来到南宁市卫生学校黎塘校区学习儿科专业。2001年毕业后,周润华回到莲山村成为一名妇幼保健医生,自2016年起,又成为良庆区那马镇那僚村村医。

周润华每天上午在村卫生室坐诊,中午匆忙吃口饭后,就带上药箱走村入户,有时要到晚上七八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村民们忙着干农活,只有中午和晚上在家。”周润华说。村里医生少,村民看病不方便,她通过学习和积累成了全科医生。2018年以来,周润华两次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乡村医生脱产培训,掌握了中医适宜技术。今年初,在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那马镇卫生院投入专项资金,对卫生室进行改造,建成了全新的中医阁。在这里,周润华可以开展拔罐、针灸、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

使命在肩,二十余载传承接力

2019年,在一次工作培训中,周润华从文件中了解到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机制。在她的引导下,儿子莫章扬参加了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经过3年的系统学习,莫章扬毕业后顺利成为良庆区那马镇共和村的一名村医。

从婆婆作为“赤脚医生”行医,到周润华“半路出家”为村民看病,再到儿子莫章扬进入学校定向培养,20多年的时间里,三代人接续成为村民的“健康守门人”。良庆区卫生健康局统计数据显示,在该区今年的村医接诊量排名中,周润华和莫章扬都排在前列。

在那僚村党支部书记黄名健眼里,周润华是随叫随到的“乡村120”;在村民彭玉英的眼里,周润华是连续40多天为其上门送医送药的“救命人”;在儿子莫章扬的心中,周润华既是其从医的“引路人”,也是事业的同行者。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推荐,今年6月,周润华入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5年第二批展示人选。从农村最基层到医者“最强音”,周润华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

南宁市秉持“县强乡活村稳”的建设思路,自2020年6月起实施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政策,将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劳动关系,身份由个体转变为乡镇卫生院职工。周润华便是一体化管理村医中的一员。乡村医生的身份及待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给村医们吃下一颗“定心丸”。截至目前,南宁市财政已累计投入5亿余元,用于2633名乡村医生的聘用管理,实现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

南宁市实施在岗乡村医生轮训项目,完成对2265名在岗乡村医生的脱产培训;2020—2022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基层中医药培训项目,完成对2400名乡村医生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2020—2024年,通过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培训乡村医生820人。2024年,该市完成乡村全科医师执业(助理)资格考试考前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专项培训的乡村医生达543人。

2020年以来,南宁市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修缮村卫生室,为乡村医生执业提供安全舒适的固定场所。南宁市以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契机,从服务质量、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保障条件4方面着手推进工作,逐步规范村卫生室服务管理,持续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截至今年5月,南宁市已有523个村卫生室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06个村卫生室达到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文:张美娜编辑:魏李培 王政清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