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我国首个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发布,与疾病风险挂钩

近期,酷热天气来袭,我国部分地区温度屡破极值。面对高温挑战,7月2日18时,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为公众防范高温危害送来及时雨。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首席李怡介绍,与公众所熟知的常规高温预警不同,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更多体现了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它不再单纯呈现气温数值,而是将高温与相关疾病风险紧密挂钩,能更精准地反映出气温升高可能引发疾病发病增加的实际情形。

基于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率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共分为5个等级,包括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预警还给出了适合一般人群、重点人群(老人、孕妇、儿童、慢性疾病患者、户外作业人群)的健康提示。

根据首期预警信息,7月3日20时前,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高温健康风险较高,以黄色预警标识;江苏、山东等地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达到高等级,用橙色预警提示;而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河南东部等地部分区域处于极高风险状态,通过红色预警予以强调。相关地区民众可依据所在地风险等级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如处于较高风险地区的一般人群应保持室内凉爽,使用降温设备调节环境温度,减少户外剧烈活动,主动、多次、适量饮水等。

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全球气候变暖加速,高温热浪发生的频次增多、强度增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对相关人群健康的影响也愈发严重。为有效应对高温健康风险,此前,世界各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如2023年12月,包括我国在内的123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气候与健康宣言》;我国在2024年9月发布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这表明,从国际到国内,各方都在通过政策积极推动气候健康适应与防护。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的发布,正是落实相关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应对能力。王式功说。

要更好地理解这一预警的重要性,需深入认识高温对健康的危害。王式功解释,人类作为恒温动物,正常体温处于36℃~37.2℃。当环境气温逼近或超越人体正常体温时,人体原本正常的散热机制便受到抑制。依据国家规定,日最高气温一旦达到或超过35℃,便标志着进入高温天气;若连续3天及以上日最高气温均高于35℃(甚至升高到37℃及以上),则形成了高温热浪。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散热、内分泌等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波及多个器官的正常运作,轻则引发热疹、热晕厥、中暑等,重则导致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同时高温还是多种慢病的催化剂,可能加剧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带来的发病乃至死亡风险不容小觑。

王式功建议,为减小高温天气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除积极关注风险预警外,还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首先,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暴露于室外;其次,需留意温度变化。尤其是从酷热的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室内场所(如商场、家中),人体血管可能因突然降温而收缩,增加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病或加重风险,应通过及时适当增减衣物等措施来进行调节。此外,日常还要特别注意保护身体出汗较多的前胸、后背部位,这些部位是人体热量交换的关键区,也是冷空气侵入后对内脏影响较为敏感的部位。切忌将前胸后背对着空调冷气直吹,否则可能损伤五脏六腑及其他器官。(记者 钟财芬)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