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成儿童脊髓损伤主因,如何避开“下腰瘫”?
近日,湖北省荆门市一名 5 岁女童在舞蹈课后出现腰疼、双腿无法自主站立等症状,送医后被确诊为T10-L1椎体水平脊髓损伤。随着暑假来临,不少家长为孩子报名舞蹈、武术等兴趣班,柔韧训练中常见的下腰动作常被视为基础,却也暗藏风险。
儿童或者青少年在下腰的过程中造成脊髓损伤,引起身体运动感觉丧失,医学上称为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也就是俗称的下腰瘫。7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沈志鹏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人的脊髓是一条长约 45 厘米、形似白色细绳的管状物,位于背骨的椎管内,负责传递大脑指令和监测感觉信息。一旦脊髓受损,可能导致瘫痪等严重后果。
相对来说,5-10岁的孩子面临下腰瘫的风险更高,在舞蹈练习中也更容易发生损伤,造成无骨折脱位。沈志鹏解释,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柔韧性更好,能实现的下腰幅度远超10岁以上儿童,但脊髓耐受性却不及两三岁的幼儿,且背部尚未形成保护脊柱的肌肉,若有不慎可能造成脊髓损伤。
沈志鹏提到,因舞蹈下腰动作导致脊髓损伤来浙大儿院就医的儿童每年有几十例,多数经治疗后恢复较好,但也有少部分孩子难逃全瘫悲剧。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等发布的《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诊疗指南(2022版)》指出,近年来,随着参与下腰训练的儿童增多,此类损伤发生率快速升高。至2019年,舞蹈下腰训练导致的脊髓损伤在所有儿童脊髓损伤中的比例已达33.9%,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中占比达64.1%,下腰训练已成为儿童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
未做好充分热身准备、采用错误或暴力的练习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脊柱出现无骨折脱位,进而通过机械挤压损伤脊髓。沈志鹏提醒,近一半出现下腰瘫的儿童本身即存在先天性脊髓问题脊髓栓系。此类患者的腰部、骶尾部可能出现毛发增生、血管瘤、小寄生物、凹陷等异常,但不少孩子发病前症状不明显,外观无异常,难以提前发现。
若意外发生,如何尽可能保留和挽救孩子受伤的神经功能?沈志鹏提示,首先,第一时间正确应对。当孩子在下腰或跌倒后出现脊髓损伤、无法动弹时,家长和老师切勿贸然移动孩子,非专业处理可能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帮助。
其次,及时送医至关重要。尽早通过激素药物抗炎或脊髓减压等治疗,能最大程度挽救神经、保留脊髓功能。若延误治疗,脊髓肿胀会加剧,损伤也会更严重。受伤早期是治疗黄金期,尤其是前8小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若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肌力无明显改善,后期恢复相对困难。沈志鹏强调。(记者 赵萌萌 张瀚允)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