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蛇咬伤救治中西医结合“泸州方案”
四川省泸州市地处川南,山峦起伏,植被繁茂。在这里,毒蛇常出没于草木深处,蛇咬伤容易发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张志鸿教授带领蛇咬伤救治团队直面挑战,凭借中西医结合疗法,打造出一套独特的蛇咬伤救治“泸州方案”。
土法自救教训惨痛
6月7日,对于谭女士(化名)一家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天。谭女士在家中干活时,不幸被毒蛇突袭,右小腿成为了攻击目标。刹那间,其右小腿下段疼痛如潮水般涌来,同时,伤口处迅速肿胀、麻木,渗血不止。谭女士的丈夫目睹此情景,心急如焚,立刻与家人一起将谭女士抬上车,火急火燎地送往医院。
送医途中,谭女士的丈夫在焦急与慌乱中,竟用嘴试图吸出毒液缓解她的痛苦。他一次次吐出带血的液体,看着妻子的痛苦似乎稍有舒缓。然而,没过多久,谭女士的丈夫便感到头晕目眩,紧接着他的嘴巴、双手都开始麻木,这才惊恐地意识到自己也中毒了。当车抵达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门口时,谭女士的丈夫直接晕了过去。
无独有偶,61岁的刘大叔(化名)在田间劳作时也遭遇了毒蛇的袭击,左踝被咬伤。刘大叔没有立刻前往医院,而是自行采用草药外敷的方法进行处理。伤后仅仅6个小时,刘大叔便感觉到左下肢的肿胀和疼痛不断加剧,而且肿胀范围从左踝迅速蔓延至左膝关节处。此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医生通过辨认毒蛇照片,确定咬伤刘大叔的是原矛头蝮蛇,随即展开一系列治疗,但刘大叔的病情却并未好转。同时,其肌红蛋白指标不断升高,出现肾功能异常、无尿、心衰等一系列危急情况,被紧急转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
中西医结合精准施治
面对谭女士夫妇和刘大叔这样的危重症患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蛇咬伤救治团队展现出了专业与智慧。他们亮出了独家的“组合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谭女士夫妇入院后,医生当机立断,迅速为二人注射了蛇毒血清。好在谭女士的丈夫中毒不深,在精心治疗2天后便顺利出院。谭女士的情况相对严重一些,通过中药外敷与内服综合治疗,于6天后康复出院。
刘大叔的病情更为棘手。医生针对他的复杂症状进行了血浆置换及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以控制肾衰和心衰继续发展。同时,医生为他注射了抗蝮蛇血清及五步蛇毒血清,内服中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效的方剂。外治方面,医生采用穴位切开、拔罐祛毒的方法,并外敷自行研制的蛇伤一号方、三黄草等多种院内方剂,以达到断毒消肿、活血止痛的效果。
经过2天的紧张治疗,刘大叔的病情终于出现了转机,其肾功能状况有所好转,心衰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大叔出现了新的临床症状——发热,而且小腿依然肿胀明显,皮温居高不下。医生根据磁共振(MRI)检查,发现刘大叔的左小腿、左脚存在组织坏死的情况,果断决定进行手术减压引流,清除坏死组织。术后,经过10天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刘大叔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肿胀完全消退、尿液颜色清亮、肢体疼痛明显缓解,最终康复出院。
本土蛇伤疗法探秘
泸州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毒蛇猖獗,主要有原矛头蝮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短尾蝮蛇等。针对这一地域的特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蛇咬伤救治团队耗时一年遍访山林,并结合古代经方与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研制出了专属川南地区蛇咬伤的外敷与内服中药。
以蛇伤一号方、三黄草为代表的外敷中药,精选了重楼、半边莲等中药材,排毒消肿效果显著。应用时,医生通过外敷中药与穴位切开拔罐的方式,让中药发挥作用,形成“物理排毒+药物解毒”的双重作用机制,迅速阻断蛇毒的扩散路径,为患者康复争取宝贵时间。内服中药则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利小便为核心原则,选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药材进行配伍,具有清热泻火、消痈散结的功效,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蛇毒在体内的代谢。内服方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患者的体质与所中蛇毒的类型进行辨证配伍,真正实现了“一人一方”精准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古方新用结出硕果
经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蛇咬伤救治团队专家的不懈努力,中西医结合治疗蛇咬伤方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疗效上看,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横纹肌溶解、肾衰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了近45%。患者平均住院周期从传统治疗的7~10天缩短至3~5天,治疗费用减少了40%以上。截至目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蛇咬伤救治团队已成功救治了1000余名蛇咬伤患者,他们打造的“泸州方案”如同川南地区对抗蛇毒的坚固盾牌,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文:马艳萍 梁龙杰
编辑:刘欣茹 李宁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