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静脉溶栓后尽早给予短效抗血小板药物

本报讯(通讯员 陶春蓉 特约记者 方萍 方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胡伟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于发病4.5小时内接受标准静脉溶栓治疗但不符合血管内取栓条件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溶栓后早期(1小时内)加用短效静脉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显著提升患者完全康复比例,且安全性良好。这一发现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全新且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近日,这一研究成果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降低致残率的核心治疗手段,但静脉溶栓后往往仍有部分患者面临瘫痪风险。溶栓后抗血小板治疗何时开展、选择何种药物、何时使用药物,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也是困扰卒中治疗的临床痛点。

胡伟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国内38家高级卒中中心,共同完成该项研究。研究共纳入832名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但不符合血管内治疗(取栓)指征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为期24小时的替罗非班或安慰剂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90天达到良好功能结局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且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死亡率与安慰剂组相近。这项研究首次通过高质量临床试验证实,在静脉溶栓后尽早给予短效静脉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显著提高非取栓适应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率,拓展这类患者的治疗窗口和手段。

该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际上关于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策略中的关键空白,也为全球临床医生处理此类常见且治疗选择有限的患者提供了可行、安全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