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基因疗法治疗遗传性耳聋有新突破

本报讯(特约记者 程守勤 通讯员 王倩 刘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柴人杰教授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在1.5至23.9岁跨年龄段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型(DFNB9)患者群体中展现出良好的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并揭示5至8岁可能为最佳干预窗口期。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自然·医学》上。

此次研究关注的DFNB9是一种由耳畸蛋白(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体的内耳毛细胞就像“声音接收器”,而OTOF基因负责生产接收器上的“突触囊泡”,这是传递声音信号的关键结构。一旦该基因异常,信号则无法从耳朵传到大脑,患者便会出现重度甚至极重度听力损失。

此前,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植入人工耳蜗。但人工耳蜗更像“声音转换器”,只能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刺激听觉神经,存在音质失真、噪声环境下识别困难等局限,难以让患者获得自然听觉体验。而AAV基因疗法的思路是从根源解决问题:利用AAV作为基因载体,将正常的OTOF基因精准递送到内耳毛细胞,修复受损的突触结构,让声音信号能自然传递。

在前期研究中,柴人杰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已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低龄儿童中验证了该疗法的安全性,部分患儿甚至恢复了接近正常的听力。然而,关键科学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该疗法是否适用于大龄患者?是否存在最佳治疗年龄窗口?

为解答这些问题,柴人杰教授团队进一步在国内实施了多中心临床试验,共招募10名1.5至23.9岁OTOF相关耳聋患者,涵盖幼儿、青少年和成人,通过12个月的随访,得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安全性有保障,副作用轻微,12个月内,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证实了该疗法的长期安全性。

研究发现,全年龄段患者听力显著改善。治疗前,患者平均需在106分贝(相当于电锯轰鸣)的环境中才能听见声音;治疗后,平均52分贝(正常对话音量)即可听清。青少年患者平均听力提升46分贝,成人患者平均听力提升36分贝,其中2名患者甚至实现了接近正常的言语理解能力。

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5至8岁儿童获益最为显著。相较于1至5岁的幼儿、青少年和成人,这一年龄段的患者在多个听力学指标中表现出更好的听力改善。这些发现表明,大脑处理新恢复声音的能力可能随年龄而异,其原因尚待探究。

柴人杰表示,这项研究的重要发现不仅扩展了DFNB9基因治疗的治疗窗口,还指出了治疗的最佳年龄范围,可用于指导临床干预时间和治疗策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