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盆底健康,开启产后幸福新篇章
迎来新生命的李女士,最近陷入困扰:抱着宝宝时打个喷嚏,尿液竟不受控制地流出;恢复亲密生活时,不适感也如影随形。其实,李女士的尴尬并非个例。数据显示,约1/3的产妇在产后早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这张“弹性吊床”,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压力,若不及时呵护,可能成为影响女性一生的健康问题。
盆底肌位于骨盆底部,是肌肉筋膜复合体。它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吊床”,托举着膀胱、子宫和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其正常运转。在妊娠期,盆底肌要承受胎儿、羊水和胎盘逐渐增加的重量,就像一张弹性良好的网不断被重物拉扯。随着女性孕期体内激素大幅变化,支撑韧带逐渐松弛,肌肉弹性会大打折扣。
识别盆底肌的“求救信号”
及早发现盆底肌损伤的信号,对于新手妈妈来说至关重要。压力性尿失禁是常见的“求救信号”,女性在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运动时,尿液不受控制流出,便是盆底肌发出的警报。急迫性尿失禁则更为突然,强烈的尿意毫无征兆袭来,还没来得及冲向厕所,尿液就已泄漏,常伴随尿频、尿急,严重影响生活。
排便费力、便秘、排便不尽,甚至大便失禁或难以控制排气,都可能是盆底肌受损的表现。当新手妈妈感觉阴道口有“肿物”堵塞、有明显下坠感,且在久站、劳累后加重,在平卧休息后缓解,可能是盆腔器官脱垂的信号,严重时能在阴道口看到膨出组织。
此外,不明原因的下腹部、会阴部或腰骶部隐痛、坠胀不适,亲密生活时出现性交疼痛、阴道松弛、感觉迟钝等性功能障碍,也是盆底肌发出的“求救信号”。会阴侧切或裂伤伤口迟迟不愈合、持续疼痛,可能与盆底肌损伤有关。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新手妈妈切勿羞怯或忍耐,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帮助才是明智之举。
孕期未雨绸缪打基础
新手妈妈从孕期开始就要留意盆底肌的防护。首先,科学管理体重是孕期保护盆底肌的关键。女性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会让盆底肌不堪重负。在医生指导下,将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1.5~16公斤的合理范围内,可有效避免胎儿过大给盆底肌造成过大压力。
其次,凯格尔运动是孕期保护盆底肌的“秘密武器”。找到盆底肌并不难,排尿中途突然憋住尿流(仅用于测试,切勿频繁练习),或想象忍住排气,这时收缩的肌肉就是盆底肌。练习时,排空膀胱,无论坐、站、躺都能进行。收缩盆底肌,如同上提关闭阴道和肛门,保持3~5秒后完全放松,放松时间同样3~5秒,注意避免屏气,腹部、臀部、大腿不要用力。每天做3~4组,每组重复10~15次,随着盆底肌力量增强,逐渐增加收缩保持时间和重复次数。
再次,保持大便通畅也很重要。多摄入高纤维食物,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足量饮水,避免久坐,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切忌用力屏气排便。
最后,要注意姿势管理,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坐下时在腰后放靠垫,保持正确站姿和坐姿。
产后黄金时期科学康复
产后42天内是盆底肌生理恢复的关键时期,新手妈妈要充分休息,避免提重物、长时间抱娃和频繁弯腰做家务,让盆底肌有时间自我修复。产后6周,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在医生允许下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对待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仍需谨慎。
顺产妈妈在会阴伤口疼痛缓解后,即可开展轻柔、小幅度的凯格尔收缩练习。剖宫产妈妈在伤口疼痛减轻、行动较自如后(通常产后1~2周),也应及时开始练习。产后6周复查无异常后,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更规律、强度更大的凯格尔训练,或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等物理治疗。
产后42天复查时,新手妈妈应主动进行盆底肌力筛查,了解肌肉状况。专业盆底康复治疗师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生物反馈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治疗和进阶训练指导等。
在盆底肌功能改善后(通常产后3个月),新手妈妈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腹横肌、多裂肌等深层核心肌群的协同训练,如改良的平板支撑、鸟狗式运动等,但要避免做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选择温和运动,积极治疗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丈夫的理解与关怀对产后妈妈至关重要。丈夫要理解妻子可能面临的尴尬和不适,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包容,多沟通交流,让妻子放松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在生活中,也要主动承担抱娃、哄睡、换尿布、做家务等任务,尤其是在妻子产后初期,避免让其提重物、频繁弯腰,保护妻子脆弱的盆底肌。鼓励妻子进行凯格尔练习和必要的康复治疗,贴心提醒她练习,在她做治疗时帮忙照顾宝宝。此外,产后性生活恢复需要时间和双方理解配合,丈夫要尊重妻子的感受和节奏,关注对方的舒适度。
把握康复治疗最佳时机
剖宫产妈妈同样要关注盆底问题,孕期对盆底肌造成的压力才是盆底肌受损的主要原因。漏尿不是生孩子的正常现象,是盆底肌受损的信号。错误练习凯格尔运动,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盆底康复治疗是持久战,家庭训练至关重要,持续训练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产后女性尤其是多产、分娩损伤较大的女性,可能出现子宫脱垂,产后要重视盆底健康,做好预防和康复工作。
当出现产后42天复查盆底肌评估异常、明显的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或尿频尿急、自觉阴道有肿物脱出或有明显下坠感、有异物感、持续性会阴/盆腔/腰骶疼痛、性生活时明显疼痛或困难、便秘严重、怀疑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等情况时,新手妈妈应及时就医。
盆底健康关系着女性的生活品质,新手妈妈应从孕期就开始重视,在产后也及时进行科学康复。这不仅仅是修复身体的行动,更能提升自我价值感。从现在开始,用科学的知识和行动,为健康活力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文:李嘉慧
编辑:王倩
审核:王小雪 张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