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救治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
近期,一名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和后续系统治疗后顺利出院。出院前,家属抱着孩子同治疗团队的医护人员一一道别,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据介绍,该名患儿满月后,家人就发现其腹部逐渐膨大如青蛙肚。2024年12月20日,当地医院B超检查提示患儿腹腔内有肿块,家属听从当地医生的建议,于次日将孩子转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一步检查。经该院小儿外科检查,初步诊断为生殖细胞肿瘤。尽管该类型肿瘤90%为良性,但对患儿来说,手术切除是必要手段。2024年12月25日,刘铭教授团队实施了手术,完整切除了肿瘤,其大小约占患儿腹腔全部空间的1/6。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为未成熟性畸胎瘤(WHO2级),属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专家表示,婴儿患此类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对患儿来说,单纯手术治疗3年生存率仅为15%—20%,因此还需进一步化疗。家属慎重考虑后,选择了继续治疗。患儿术后第3天转入该院儿童呼吸与血液肿瘤科,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疗程。该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童血液学组刘文君、陈红英教授牵头,联合小儿外科、病理科、放射科、肿瘤科组成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为患儿制定了个体化化疗方案,思路是以优化药物组合来降低副作用。给药通路的建立也是个难题,患儿血管直径不足0.3毫米,常规穿刺并不可行,需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该操作在国际儿科指南中被列为“极高危”等级。在麻醉科、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儿童呼吸与血液肿瘤科的协作下,首次置管成功完成。治疗周期内,患儿跨越了植管、骨髓抑制、感染风险、营养不良等多重关卡。医护团队实施精细化管理,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经过系统治疗,患儿于2025年3月顺利出院,各项指标趋于稳定。目前,患儿居家康复状况良好,后续将按计划返院复查。
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儿童实体肿瘤诊疗中构建了多学科协作体系,尤其在新生儿及婴幼儿肿瘤的外科手术、化疗方案优化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救治从肿瘤切除到化疗完成的全流程管理,体现了该院在儿童重症诊疗中的综合实力,既涵盖高难度手术操作(巨大肿瘤完整切除),也包括危重症患儿的精细化支持治疗(极低体重儿的血管通路建立与化疗毒性管理)。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