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健康中原】科技创新 为可持续发展蓄力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重塑科技创新生态,对于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由健康报社主办、河南省人民医院协办的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健康中原·现代医院管理发展创新大会上,来自业内的专家学者及医院管理者,围绕如何通过成果转化和智慧赋能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多元模式推动医院科研升级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潘刚指出,河南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格局;鼓励医疗机构发挥优势,围绕医学科技创新主动作为,为推动医学科技进步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引进与整合。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郭智萍介绍,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了多个科研平台,如河南省健康管理中心、河南省健康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慢病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等,通过医研融合赋能健康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此外,还通过整合资源、开设专家门诊等措施,开展慢病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探索慢病管理新模式,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
为推动医院科技创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取完善组织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科研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取得显著成效。该院副院长陈蕾表示,医院重视科研管理,建立了临床研究部、科研实验管理部等,为科研提供有力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医生成为研究型医生,建立人群队列数据库,推动临床研究。医院还创新激励机制,提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等,激发员工科研动力。
陈蕾认为,科技创新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医院应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科研部副主任张召才介绍,医院探索管理新范式,提出“基金文化”理念,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抓手,打造精细管理体系。
张召才指出,浙大二院科研部每年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详细解读评审流程,帮助申请人了解不同类型基金项目,同时根据基金资助热点和方向调整申报策略,提高中标率。他强调,医院应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科研人员的项目申报能力和科研水平。
围绕科研人员激励、科研管理环境优化、深入合作等话题,多位医院管理者进行了分享。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院长王建刚介绍,医院重视科研人员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创新,让其在愉悦的状态下开展科研工作。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常廷民认为,在人才引进、晋升政策、绩效奖励等方面采取措施,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对于医院科技创新十分重要。
河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胡彬彬从高校科研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平衡激励与约束机制,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郑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桑鹏认为,医院一方面可以整合优势创新团队,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有组织地开展科研,高效产出高质量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完善转化收益分配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利用国际化引才、派人外出学习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
问题导向科研成果回归临床
优秀的医生既要具备高水平的临床专业能力和严谨的临床思维,还要做好临床研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梅云认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临床科研的支持力度,为青年医生提供了更多机会,青年医生应当有意识地在临床工作中开展科研攻关。
王梅云介绍,医院开展了多项临床科研工作,如磁波刀治疗帕金森病、个体化功能成像引导下的神经调控治疗等,这些工作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科学家、中原学者张毅以免疫治疗为例,深入阐述了如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医学科学研究。他指出,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难点,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受限、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复发率高、实体瘤细胞治疗效果不佳等,这些难点为科研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张毅带领团队针对这些难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例如,针对CAR-T疗法复发率高,构建双靶点CAR-T细胞,降低复发率。张毅强调,临床问题是医学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成果应回归临床,为患者服务。
当前,神经功能影像学检查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大脑个体差异大、可重复性差、缺乏因果性证据等,导致其尚未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昌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刘河生带领团队,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快速、准确地绘制出大脑功能地图,可靠性达到90%以上,并通过术中唤醒、损伤性验证等方式证实了其准确性。
刘河生以帕金森病为例,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精准定位脑功能区,发现帕金森病致病的重要环路,并通过有创和无创的神经调控方法对该环路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刘河生认为,脑功能的精准定位和个性化神经调控是未来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向,有望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文:肖薇
编辑:陈远
审核:王小雪 严少卫
(本栏目由健康报社主办,迈瑞医疗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