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个体化代谢网络有望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

本报讯(特约记者 张晓华 胡晓军)我国学者运用全身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捕捉到肺癌患者、不明原因胃肠道出血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之间的系统和器官水平的偏差,为理解多器官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独特视角。

该研究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梅云主任医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胡战利、孙涛团队等完成。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刊发在《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国际期刊上。

研究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脑与皮下脂肪、脑与内脏脂肪的代谢连接发生显著改变,揭示了“脑—白色脂肪组织轴”在糖尿病中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由此绘制出糖尿病相关的代谢“连接图谱”。

研究团队还研究了糖尿病对肺癌患者代谢网络的影响,发现了患者在肾脏、大脑和腹部脂肪等代谢特征上的显著差异,提示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多组织器官代谢网络改变肺癌患者全身代谢状态,表明个体化代谢网络分析可用于共病研究。

同时,研究团队利用个体化代谢网络研究肺癌患者代谢改变情况,构建了25个关键器官的静态与动态葡萄糖代谢水平“连接图谱”,发现肺腺癌患者大脑与肾上腺、胰腺等内分泌器官的代谢协同增强,可能反映神经内分泌代偿机制;而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则呈现广泛的代谢网络解体,这与该亚型更具侵袭性的全身恶化特征相符。

研究表明,个体化代谢网络有望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追踪疾病演变或预测治疗反应,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全新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