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重庆构建校家社协同健康促进机制

本报讯 (特约记者 黎军)近日,重庆市教委出台《重庆市促进学生体质强健十条措施》,在锻炼时长、赛事覆盖、人才培养、体质管理、条件保障、评价督导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构建课内外衔接、校家社协同的全链条健康促进机制。

在保障体育锻炼时间方面,《措施》明确,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与健康课,并安排两个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专科学生体育与健康必修课分别不少于144个和108个学时,鼓励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体育与健康课。高校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此外,针对“小眼镜”“小胖墩”问题,要求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

在体质健康管理方面,《措施》提出,开展日常化、智能化运动监测,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开展体质健康预警。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动态管理,聚焦学生体能等问题靶向施策,适时开具针对性、个性化运动健康处方。推动高校一校一案实施大学生体质提升专项行动,鼓励区县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智管”一件事试点,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在打造家校共育矩阵方面,《措施》提出,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引导学生及家长“大手拉小手”形成共同的体育爱好,开展家庭亲子体育锻炼。强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协作,引导中小学生走上操场、沉浸自然,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保证8~10小时睡眠时间,养成膳食营养均衡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措施》还提出,建立涵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校长、分管校长等主体的学生体质健康责任清单。试点构建小学、初中、高中“631”升学模式(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打通足球苗子小升初、初升高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