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拥 为了圆“健步梦”的承诺
6月18日清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骨道匠心 筑梦健康”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员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中心医院义诊。在等待的30余名藏族同胞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庞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她就是卓嘎(化名)。她曾因重度骨关节病两次赴青岛接受手术治疗。如今,症状明显好转的她身着华丽的藏族服装,迎接来自青岛的老朋友。“我的腿好了,人也变高了,穿衣服也好看了。”复查后,卓嘎拉着曾护理过她的护士长王升英说。
这是志愿服务队第4次来到日喀则,他们此次计划利用5天时间,为24名患有骨关节病的藏族同胞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圆“健步梦”。
4次“组团”进藏开展手术
受高原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不少当地群众在45岁左右就会出现骨关节问题。2022年,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组到西藏开展帮扶工作期间,牵头组织实施了青岛援藏“高原特色病”救治项目,筛选出多名具备手术指征的藏族同胞赴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公益救治。2023年9月,青岛市红十字会、青岛市卫生健康委、青岛市市立医院联合启动“山海相拥,大爱同行——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项目启动仪式上,青岛市市立医院党委书记、总院长于腾波许下了“让更多藏族同胞在家门口得到高水平手术治疗”的诺言。项目启动后,由医疗、护理、院感、康复等多个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在青岛市红十字会专项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先后4次“组团”来到西藏,为当地患者进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
两根软管见证医患情深
今年6月17日至21日,志愿服务队再次跨越数千公里来到日喀则,计划为24名藏族同胞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刚到西藏,医护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为不影响手术操作、保障患者安全,主刀医生们每次都靠吸氧完成手术。手术台旁的两根氧气软管,一根连着患者,一根连着主刀医生,构成了一幅医者与患者同呼吸的感人画面。
此次诊疗依旧沿用多台手术同步开展的模式,由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外科专家于腾波、戴世友、胡光亮3名教授分别率领3个手术团队,在3间手术室同步进行手术。随行的麻醉手术科专家毕燕琳带领两地医院麻醉科医护人员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确保每台手术无缝衔接。院感专家谭善娟提前与当地医护人员对接,实现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把控,杜绝了患者围手术期感染风险和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一体化模式助力患者康复
青岛市市立医院手术团队将“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带到西藏,为手术患者按下了康复“加速键”。
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手术、护理、康复紧密结合,为围手术期的患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将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患者从入院开始,“医护康一体化”团队就会启动全程介入机制,由主治医师联合护士和康复医师共同对患者开展多维度评估。通过一体化查房,医护团队可以动态追踪患者的病情进展,联合制定个性化诊疗与康复计划。
医院康复科专家徐文龙表示,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协作模式不仅缩短了患者术前的等待时间,更将康复介入窗口前移,加快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在这种模式的帮助下,大多数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在术后6个小时即可下地行走。此次,他提前一周抵达日喀则,为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术前评估,并在手术团队完成手术后,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他还自制了康复指导视频,并手把手教当地医护人员康复方法。如今,当地医护人员已能够独立为患者开展康复治疗。
援助行动声名远扬
63岁的拉日(化名)来自拉萨市林周县,受双膝骨关节炎困扰多年。去年,得知志愿服务队将要进藏开展公益救治后,她就赶到日喀则并顺利接受了左膝关节置换手术。此次,志愿服务队为她成功开展了右膝关节置换术,帮助她实现行走自由。在此次接受手术的24名患者中,有11位来自日喀则市以外的地区,青岛医生“组团”手术的事迹在高原越传越远。
志愿服务队不仅“输血”,更注重“造血”。每一次入藏,团队都将先进的诊疗理念和加速康复模式倾囊相授,帮助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此行,应当地医院的要求,青岛市市立医院还选派医保专家史贺一同进藏,指导当地医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志愿服务队成员表示,海拔再高,高不过信仰;征途再远,远不过追求。自“山海相拥,大爱同行——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启动以来,志愿服务队的足迹先后抵达西藏、甘肃等多个省份,累计开展103台关节置换手术,并探索出“组团式手术救治+医护康一体化管理”的稳定帮扶机制,为各地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