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全生命周期守护脑健康
□本报记者 吴倩
脑卒中(俗称中风)、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疾病严重威胁着脑健康。近日,在中华医学会、中国脑健康行动专家委员会、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脑健康大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儿童脑健康、心理与精神、认知障碍、前沿科技及临床转化等话题展开研讨,就全生命周期守护脑健康凝聚共识。
从脑健康到脑经济的背后
脑健康是指保持最佳的大脑完整性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认知功能,并且没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疾病。中国脑健康行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表示,近年来全球对脑健康的讨论热度日趋上升,已经从脑健康延伸到脑经济范畴。
从脑健康到脑经济的背后,是脑部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王拥军介绍,目前,全球有3.324亿人患有抑郁症,自1990年以来增加了89%;1990年至2021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的人数增加了161%;帕金森病是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脑部疾病,1990年至2021年增长了274%;1990年至2021年,全球中风患者数量增加了102%。研究估计,脑部疾病每年给全球经济造成5万亿美元的损失,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6万亿美元,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5%。
王拥军介绍,不同国家面临的脑健康主要威胁略有差异。我国25岁以上人群一生中罹患中风的风险全球最高。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面临的脑健康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全生命周期的呵护。产前阶段可能面临发育畸形;新生儿阶段可能会出现缺氧缺血性脑神经感染等问题;青少年阶段可能会面临神经发育障碍、精神健康障碍;成年期多见的脑疾病为偏头痛、中风等;老年期容易受到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影响。
202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脑健康行动,并成立中国脑健康行动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
在王拥军看来,建设脑健康中心是推动脑健康从概念转向临床实践的重要举措。去年,中国脑健康行动专家委员会牵头撰写《脑健康中心建设指南(2024版)》,为在大型医院建设综合脑健康中心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层脑健康中心提供规范参考。王拥军透露,今年预计在全国建设100个脑健康中心。
此次大会宣布,全球第一份脑健康国际期刊由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卒中学会创办,用于评估脑健康状态的大脑评分量表(中文版)上线。据悉,今年相关方还将在上海筹办国际脑健康学会,建立脑健康学术阵地。这些举措都在为全球脑健康研究注入中国活力。
王拥军认为,当前对于脑健康的认知普及仍需继续加强。从顶层设计来说,脑健康需要上升到国家行动计划层面,以获得更多政策的支持。在具体实践层面,目前,我国存在从事脑健康的专业人员紧缺、脑健康产业支持力度不足、评估脑健康状态与脑部训练的技术手段缺乏等问题。
抓好儿童脑发育关键期
“儿童脑健康是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的一个落脚点。”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表示,今后要抓好儿童脑健康中心建设,集结15~20家儿童脑健康领域的头部医院,围绕儿童脑疾病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等进行科技攻关,立标准、出方案;在全国建立60~80家基层儿童脑健康中心,使其严格落实综合脑健康中心的标准方案,并带领所在区域内机构提升儿童脑健康服务能力。
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也是守护脑健康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列出一组数据:全球10%~20%的儿童青少年有精神心理问题,约有一半的精神心理疾病于14岁前发病;最新全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威胁我国6~16岁在校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疾病,处于前列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抑郁障碍。
陆林介绍,目前尚未发现儿童精神疾病特异性致病基因。有些疾病的病程会延续至成年期,但病情转归复杂多变;有些疾病无特异性药物,新疗法有效性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验证。
“儿童时期尤其是6岁之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神经中心主任张国君表示,当前,全球缺乏从出生到学龄阶段的揭示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指标、标准曲线等,无法为脑疾病早期精准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标准。业界应当更积极地开展多学科合作、医工融合,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协力攻克这一难题。
王艺指出,守护儿童脑健康不应停留在医院层面,还需要家庭、社区、学校等通力协作,全链条加强对儿童脑健康的监测和评估技术的研究。为了更早预警儿童脑健康问题,要扭转传统观念,从疾病评估转向状态评估,更关注家庭和学校两个阵地,推动研发更多能客观评价儿童脑健康状况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为家庭和学校促进儿童脑健康赋能。
推动相关疾病防治“升维”
近年来,脑肠轴是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据了解,脑肠轴指胃肠道与神经系统之间双向调节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系统。陆林介绍,研究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生物多样性、细菌组成和(或)菌群的相对丰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中有一种以上肠道症状的约占46.8%。有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抑郁障碍发生风险和抑郁症状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
陆林强调,当前已经看到肠道菌群与许多精神疾病之间存在明确关系,但是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挑战,一些关键技术、伦理和科学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找到特定微生物,通过肠道菌群来改变大脑活动,从而为精神疾病、脑疾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阿尔茨海默病是威胁老年脑健康的常见疾病,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发布的《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为这一疾病的防治工作拉快进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晓春表示,近年来,我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和防控逐渐走向体系化、规模化,围绕早期筛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等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比如,在早诊方面,PET分子影像技术和血液检测技术的出现,使得阿尔茨海默病在症状早期甚至无症状期就能被发现;在早治方面,此前缺乏有效药物,最近两款对症治疗的单抗药物在国内上市,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速度,在早期使用甚至有望按下疾病发展“暂停键”。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杜怡峰希望从人群研究中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思路。他在2017年带领团队开展的中国农村社区痴呆症与失能多模干预研究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老年认知减退特别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相关。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认为,当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还较为有限,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针对危险因素的措施还需要寻找强有力的证据。此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还需提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希望在关部门将阿尔茨海默病列为第五大慢性病,以更高维度统筹规划防治,更全面、系统地促进科学研究和精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