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医工交叉融合之力助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如何依托医工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学进步?在2025健康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大会医工交叉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平行专题会议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高校和医疗机构代表分享了医工交叉创新融合的实践经验与思考。
构建校医融合新体系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宋丹:大连理工大学于3年前布局发展医学,把“医工交叉、医教融合”作为突破口,探索新医科发展之路。
一是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使命,以服务辽宁人民健康为宗旨,培养拔尖医学人才,攻克关键技术。
二是依托理工科优势,构建新医科加新工科体系,创建多个科研平台,在医疗机器人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同时深化医教融合,构建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建强大学附属医院,构建“1+3”附属医院体系,形成校医融合发展机制。
深化校地合作促“双赢”
辽宁省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聚:在大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大连市一直重视应用交叉领域发展。2024年初,大连市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大连理工大学相继启动医学部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培养工作,实现“双赢”。大连理工大学与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出资2000余万元,联合开展56项医工交叉项目,并有50余项新项目正在走审批流程;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1项,已转化科研成果7项。大连市医工交叉取得显著成果,如一滴唾液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技术、人工辅助生殖纳米机器人技术、硬性角膜塑形镜自我修复和护理液配方优化技术等。
AI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部长曲鹏:当前,人工智能(AI)正在引领新一轮医学革命。医工交叉展现出强大力量,成为医学发展的核心引擎。在AI智能时代,远程诊断、远程手术等创新诊疗模式不断涌现。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医科建设必须主动求变,推动医学与理、工、信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
作为具有深厚理工科底蕴的综合性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将大力推进医学部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医学人才,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新技术助力护理提质增效
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组建智能生物力学与先进医疗装备研究团队,引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简化复杂动力系统计算等。同时,大学与附属中心医院合作研发缺血性卒中智能诊断技术及仪器,可用于卒中早期预警和药物疗效评价。此外,研究团队还设计了用于体外反搏装置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实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治疗。下一步,研究团队将依托医工交叉优势,开发具身智能养老机器人。该机器人将具备聊天、陪护、健康管理等多重功能。
驶入院校合作“快车道”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院长袁宏:医院于2024年成为大学直属附属医院。2025年,医院新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医院牵头成立大连市胸痛联盟、大连市创伤中心联盟。在持续优化患者服务方面,医院成为辽宁省免陪照护试点,落实多项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新举措。医院有6人受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医院科研经费增长至每年近5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零基础”发展到2023年获批4项、2024年获批6项、2025年又获批13项。
目前,医院正在制订“十五五”规划,计划进一步加强心脑血管学科体系建设,实现诊疗中心功能定位,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走好脑血管病专科建设之路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陈东: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于2021年整合神经内外科、神经电生理科、康复科等,成立神经医学中心。中心拥有独立急诊、门诊及病房,设置9个病区、19个亚专业、12个检查室、300多张床位。此外,医院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效推进医工交叉工作,在新大楼建设心脑血管医学研究院平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委员会公布的全国三级医院卒中中心综合质量管理排名中,医院始终位居前十,并作为大连市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单位,在卒中急救地图相关排名中稳居全国第一。
以系统性思维锻造科研全链条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宏旭:医工交叉需要找出临床工作痛点,通过点、线、面、体(制)建设,促进成果转化。2021年,在大连理工大学推动下,辽宁省肿瘤医院成为非直属附属肿瘤医院。近年来,医院着力打造研究型医院、创新型医院,医工交叉成果持续增加,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级科研课题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医院承担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工作,设立了中心实验室及大型生物标本库。医院还实施“5310”人才工程,通过“双聘”制度等,加强人才培养。
圆桌讨论
平台、人才、机制:医工交叉“三板斧”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美森:做好医工交叉,平台是重要载体,应以临床需求为牵引,面向基础与前沿,这是研究型医院的重要特征。此外,应开展涵盖考核、人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创新开展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平台特色要鲜明,围绕医、校特色建设,医院与学校学术带头人紧密合作,解决融合问题。要建立符合研究型医院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医院与学校形成合力,探索出兼顾双方需求的考核方式。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张立军:作为专科特色鲜明的小规模综合医院,医院对标专科医院发展核心竞争力,将医工交叉探索聚焦在人才培养瓶颈与协同机制突破上。医工交叉不仅需要高校科学家与临床专家,更急需懂医学、有工程背景且具备协调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需强化跨空间交流,可以邀请高校专家参与临床门诊、手术、查房等业务工作,使其熟悉各类医疗服务场景;有计划地选派医工交叉骨干、博士生等进入高校及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了解技术优势与临床需求的契合点。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院长王大庆:医工交叉的核心是医疗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医工交叉,要明确定位和机制、找准方向、注重产出,并直面挑战。医院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以来,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合作双赢”为原则,为医工交叉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医院结合妇儿专科特色,在妇儿肿瘤、辅助生殖、智能医疗等前沿领域产出了诸多成果,如联合院士团队研发纳米机器人辅助生殖、建设重点实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