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疑难重症诊疗 打造医学新高地
锚定疑难重症诊疗 打造医学新高地
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一流医院建设的支撑,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平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作为山西省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始终以学科建设为引擎,科学布局,突出优势,优化住院病种结构,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患者体验,逐步形成医、教、研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整合资源 建设专病中心
山医大一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理念,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探索建设专病中心。在夯实基础专科和平台专科能力基础上,医院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打造优势和特色专科。截至目前,医院已建成肺癌肺结节中心、睡眠中心、微创冠脉外科中心、脑血管病中心,以多学科融合促进技术创新,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以脑血管病中心为例,2024年,医院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中心三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主体建立脑血管病中心,率先在省内推行脑卒中一体化诊疗模式,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为山西省唯一的脑血管病防治技术牵头单位。
2024年3月,医院集合肿瘤呼吸科、呼吸及危重症科、放射治疗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组成致力于肺癌肺结节诊疗、科研的医学专科中心。2024年3月—6月,中心共接诊门诊患者2363人次,开展手术132台(其中四级手术131台),中心CMI值(病例组合指数)达3.233。
引育并举 打造精良人才
人才是专科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医院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设结构合理、层级递进、相互支撑的人才高地。
2021年以来,医院柔性引进临床客座教授44人、项目首席研究员9名、PI团队成员3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岗位人才9人;通过公开招聘和调动,全职引进博士研究生46人、硕士研究生89人。医院针对短板术式引进专家帮助完成高难度手术,提升团队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医院还通过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内部学术交流与合作。2023年,通过引进核心技术、关键人才,医院夯实胸外科、骨科、消化科等基础专科,同时实现亚专科突破。
科研方面,医院成立院士工作室,打造科研高地。设置专职科研岗,引进专职科研人员,打通研究员职称晋升渠道。同时,加强管理,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与考核机制。针对学科带头人制定医教研考核指标,三年不达标即要求辞职。实行医疗组长负责制,鼓励有突出贡献、有一定年资的中青年医生加入医疗组长队伍,并制定医疗组长管理考核方案、邀请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建立适合不同科室的医疗组长运行绩效评估机制等。
优化服务 提升就医体验
医院通过开展日间诊疗、拓展院外输注、创新肿瘤患者慢病管理、实行“肿瘤门诊输注室+DTP药房”等创新服务模式、打通就医堵点,理顺专科发展路径,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2023年8月,医院实施“全院一张床”诊疗模式,打破科室壁垒,统筹调配全院床位,患者院外等床时间由此前等待3~5天缩短至当天就能办理入院。急诊患者滞留时间缩短至24小时,急诊拥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2024年6月26日,医院院前服务中心正式运行,这是山西省内首家一站式院前服务中心。中心改造原有住院流程,形成包含检验、检查、麻醉评估、手术排程、健康教育、日间手术、床位管理等的一站式院前服务模式,在为患者提供系统性、个性化、便捷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专科运行效率。
在肿瘤患者管理方面,医院探索更多高质量肿瘤护理和康复服务模式,助力患者慢病化、长期化管理,帮助他们治愈身心、回归社会。医院开创肿瘤患者慢病管理新模式,实行“肿瘤门诊输注室+DTP药房”服务,拓展院外输注场景,使之成为传统院内用药场景的有力补充,助力医院提升管理效能。
依托于紧密型医联体以及慢病管理经验,医院还在医联体内实施肿瘤患者的长期慢病管理,将经过标准化治疗的患者转至下级医院,释放医疗资源,助力下级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资源下沉 做好双向转诊
山医大一院持续落实三级医院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与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与太原市万柏林中心医院组建紧密医联体,与山西省康复中心和太原市第九人民医院建立深度合作,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为进一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疑难危重症患者提供强有力支撑,医院修订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明确双向转诊标准及流程,最大限度让患者在当地就医,降低外转率,保证服务质量。此外,医院还专门为社区患者预留10%的号源,保证社区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就诊。
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贾红燕
整理:崔志芳
编辑:吴刚
审核:孙梦 孔令敏
公益支持:诺和诺德(上海)医药贸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