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yimingjiang2021 on 2025-09-19 20:38 update on 2025-09-19 20:38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朱桂全医生团队依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术锐”单孔多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成功为一名口腔癌患者实施了“单孔机器人辅助下经耳后发际线入路口腔癌颈淋巴清扫联合经口修复重建术”。
攀登“险峰” 把尊严还给患者
王先生是一名口腔癌患者。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接诊医生根据王先生的检查结果,建议患者应立即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团队经过讨论认为,传统的开放手术虽能彻底切除肿瘤,但会给患者颈部留下近20厘米的永久性疤痕;腔镜或多孔机器人手术虽能改善手术创口的美观性,但往往难以满足患者头颈部的复杂重建需求。最终,团队决定为王先生实施“单孔机器人辅助下经耳后发际线入路口腔癌颈淋巴清扫联合经口修复重建术”。术中,团队在王先生耳后发际线内开了一个微小的切口,在高清三维内窥镜的辅助下,利用三支灵巧的机械臂精准地剥离了病灶处的淋巴组织,保护了患者的面神经与副神经,并无缝衔接了功能修复重建手术。“我以为会留一条大疤,没想到什么都看不出来。”术后,王先生在病房里对着镜子如释重负地说。朱桂全介绍,头颈外科手术被誉为外科领域的“险峰”。因为人体头颈部位分布着为大脑供血的颈动脉及分支、维系面部表情的面神经、控制肩颈部活动的副神经等许多关键结构,所以手术操作的毫厘之差往往会造成结果的天壤之别。单孔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宗旨是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把疤痕藏起来,把功能留下来,把尊严还给患者。
协同作战 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任何一台成功的手术,都不是一位主刀医生的“独角戏”,而是团队协同作战的结果。术前,团队基于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和多轮虚拟演练。术中,这支“多兵种部队”既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主刀医生与助手密切配合,根据术中情况随时调整操作策略。麻醉团队在长时间的精细操作中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手术室护士迅速完成器械更换与机器人臂位的精确调整。工程师则全程监控设备状态,优化机械臂路径,确保设备与手术节奏完全同步。朱桂全表示,新术式的成功开展证明国产单孔机器人不仅能在狭窄空间内完成精细切除,还能结合重建修复方案,实现治疗的完整闭环。未来,团队将开展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不断优化手术流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医工结合 高端设备从图纸落地临床
在长达数年的合作中,“术锐”医疗的工程师团队经常“泡”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手术室里,实时记录朱桂全医生团队的操作习惯、空间需求和器械使用的体验,将一线临床的“痛点”和“灵感”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参数和设计语言。“术锐”医疗负责人表示,作为“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在头颈外科领域的首批临床研究与应用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角色远不只是使用者,而是共同创造者。医院的专家们为工程师团队提出了上百条宝贵的改进建议,从机械臂末端器械的弯曲角度,到更符合头颈解剖的人机协同逻辑,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真实需求,是驱动产品快速迭代、实现性能跃升的“金钥匙”。正是这种无缝对接的协同创新模式,让设备性能与术式创新实现了同频共振,加速了高端医疗设备从图纸落地临床的进程。
文图: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提供编辑:张健 王政清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