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洪涝灾害后消毒杀虫指引
本报讯(记者 郭蕾 特约记者 姚秀军)8月2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北京市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引》,旨在指导群众和基层更加有效地开展消毒和灭蚊蝇,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根据《指引》,居民安置点和受到洪水侵袭的居民家庭等室内环境是卫生消毒重点区域,其中,集中安置点要装上纱门纱窗,使用蚊帐。
《指引》明确,要加强重点区域消毒工作,对受淹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进行全面消毒。外环境一般情况下以清污为主,不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交通工具等进行喷洒消毒。及时清理日常生活垃圾、粪便和动物尸体,做好无害化处理。《指引》针对地面、墙壁和物体表面,室内空气,以及餐(饮)具、衣服被褥等不同对象,列出详细的消毒方法。
《指引》指出,病媒生物防制要做好密度监测,及时掌握密度变化情况。病媒生物监测密度较高时,应采取化学防制手段,迅速降低密度,同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用药和安全环保施药的原则。要及时清理街道或居民区周围的淤泥和垃圾,填平或疏导地面积水,倾倒容器积水并倒置,减少蚊蝇孳生。对于无法清除的各类积水,可每周1次投放灭蚊幼剂杀灭蚊幼虫。对住所、垃圾站、地下室等蚊虫易孳生场所采用滞留喷洒处理墙面杀灭成蚊,必要时还可以睡前点燃蚊香或使用电热蚊香。当蝇类密度较高时,对垃圾堆、厕所等外环境,采用S-生物烯丙菊酯和氯菊酯水乳剂按推荐浓度进行超低容量空间喷雾处理。对住所、垃圾站、地下室等场所处理时,采用顺式氯氰菊酯悬浮剂滞留喷洒处理墙面。对居民区、垃圾堆、废墟等重点防鼠场所,投放蜡块毒饵。灭鼠时,应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消灭离开鼠体的游离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