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药物破解心血管事件链困局
近日,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这场汇聚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大会,通过线上直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行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探讨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更好地防治血管病变。
专家学者共赴学术盛宴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杨跃进主持。他回顾了大会12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逐渐发展成为本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
在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杨跃进作学术报告。
与会嘉宾阵容彰显了此次会议的高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通过视频方式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线上参会;辽宁省中医药局中医综合处处长徐振东、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戴旭现场致辞。
陈香美回顾了自2012年吴以岭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以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秉持“传承、创新、融合”的理念,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她表示,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领域的发展需要携手共进,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中医和西医的精华。她特别提到,今年大会的亮点之一是《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专家共识》的发布,这一共识以中医原创思维为基石,融合现代医学理念,将极大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戴旭提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在吴以岭的带领下,创建了中医络病学学科,构建了中医络病理论体系,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中医药创新转化模式。辽宁中医药大学自2006年开设《络病学》课程,至今已连续开设19年,累计覆盖本科生2000余名,中医络病学学科于2023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局的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这番话道出了辽宁中医药大学与络病学的深厚渊源。
徐振东表示,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专门出台了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此次大会为辽宁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希望能与各位专家学者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健康中国、健康辽宁建设贡献中医药智慧和力量。
络病研究释放临床价值
“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研究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吴以岭通过视频回顾了络病学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从建立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研究队伍,到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构建络病诊治体系及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两大学科分支,再到研发近20种国家创新专利药物,络病学在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中取得显著成效。
吴以岭强调,脉络学说是络病理论的重要学科分支,通过实施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课题研究,在理论创新、实验研究和临床循证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位列“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由吴以岭指导的“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新策略构建及应用”获2024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根据络病学说指导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药物被列入多个权威指南、专家共识,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为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提供了疗效确切的药物选择。
吴以岭表示,如今络病研究已经从研究络脉运行气血的共性发展到系统构建脏腑络病研究阶段,将络脉运行气血的共性与脏腑组织结构功能的独特性相结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辟脏腑络病临床重大疾病的防治新途径。脉络学说作为络病理论的重要分支,在血管病变防治中展现出巨大价值。2024年,“中医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转化”被列入中国工程院大国工程。
“络病学已经从‘医家不识络病’发展到万人共研络病的盛况。”吴以岭希望,能有更多临床和科研人员参与到络病研究中来,用络病学智慧揭示疾病难治之谜,提高临床疗效。
心血管疾病呈链条式发展
通络药物登上国际舞台
在脉络学说的指导下,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津力达颗粒等一系列通络药物在心血管事件链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取得显著成效,相关研究近年来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津力达颗粒基于“从脾论治”机制,可改善氧化应激、修复胰岛素信号通路、增加胰岛β细胞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实现糖脂代谢综合调节。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的研究文章证明,津力达颗粒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1%。同时,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相关代谢调节研究表明,津力达颗粒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缩小腰围,降低体重质量指数,改善动脉硬化关键指标,实现“糖脂共管”。
通心络胶囊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微循环“三重作用”,能够实现“护血管、通血流”的疗效。多项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在心血管事件链的多个环节都有显著疗效。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在指南推荐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降低36%,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30%,安全性良好,为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了强循证支持。这是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大突破。
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快慢兼治”的特点,可实现对心律失常的有效干预。同时,参松养心胶囊还可逆转心脏结构重构、电重构,调控神经重构,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从根源干预心律失常发生。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文章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使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风险降低40%,显著减少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房颤负荷,延缓首次房颤/房扑发作时间。
芪苈强心胶囊兼具强心、利尿、扩血管作用,可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促炎因子、增加抗炎因子,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对心肌重构具有显著的干预作用。相关基础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与自噬,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分裂,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保护心肌微血管,逆转心室重构。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文章表明,在国际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使心衰患者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显著降低22%,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17%,使心衰患者再住院风险降低24%,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
这些高质量循证研究成果,让中医药走向国际医学舞台,获得国内外医学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上,《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
会上,《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这是首部系统阐述脉络学说在心血管事件链干预中的指导价值、通络药物在心血管事件链全程干预发挥重要作用的专家共识,为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在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该专家共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等13位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顾问,国内外115位专家讨论编撰而成。该专家共识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心血管事件链是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从高危因素聚集导致动脉硬化,到易损斑块破裂引起心肌梗死,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直至死亡的全过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林谦指出,这部专家共识汇聚五大治疗领域,聚焦七大类疾病/人群,经过前期调研、临床问题征集、文献检索(近2万篇文献)、多轮会议讨论修改,最终形成定稿。
该专家共识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治中寓防、防中寓治、防治结合”的系统干预方案,围绕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病理环节重大疾病,在解决当前病变瓶颈难题的同时,控制上游危险因素,防止病变向下游传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黄从新指出,这是首部具有中西医结合显著特点和我国防治疾病特点的专家共识,其发布将推进中国心血管事件链的防治,也会推进全世界心血管事件链防治的优化。提及通络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优势,杨跃进介绍,通心络胶囊不但能防治心肌无复流、改善灌注,还能预防再灌注损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教授廖玉华强调,芪苈强心胶囊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还能实现获益,主要是因为中药是一个大处方,涵盖很多化学成分,针对心力衰竭的不同病理生理机制都有干预作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教授赵家军从内分泌角度指出,要从整体观、系统观、发展观来认识和管理糖尿病,而不是仅仅关注降血糖。津力达颗粒在预防2型糖尿病方面展现出的效果,正是中医药系统干预优势的体现。
在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上,机器人比心互动,科技与人文温暖邂逅。
通络药物获权威认可
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通络药物近年来被多个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收录,标志着通络药物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选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推荐通心络胶囊用于防治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挽救缺血心肌、保护心功能。《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首次将参松养心胶囊作为维持窦律首推创新中药列入推荐;对于治疗阵发性房颤,可单独使用或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对于经射频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率。此外,芪苈强心胶囊被列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2024)》和《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津力达颗粒被列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用于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治疗。
在科研和临床取得突破的同时,络病学学科建设也成果显著。中医络病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025年出版的第三版《络病学》教材被列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在全国40余所高等院校开课,实现全国省级中医药高等院校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络病学课程不仅在国内普及,还在国外院校开课,累计覆盖本科生、研究生4万余人。这意味着络病学正在走向世界,为全球医学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创立,为络病学研究提供了更高平台。该实验室先后承担60余项国家级重大课题,获国家科技成果6项、省部级一等奖21项,将络病学术创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成果转化。
文:严少卫
图: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主办方提供
编辑:王倩
审核:王小雪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