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娄底市中心医院:多学科接力“刀尖拆弹”


一颗本应局限在盆腔的子宫肌瘤,竟如藤蔓般突破生理屏障,沿静脉逆流而上,最终“潜入”患者右心房随心跳晃动,成为随时可能引爆的“不定时炸弹”,这是发生在57岁患者谢某身上的真实病情。近日,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组建多学科团队,历经9小时30分钟,完整切除了这颗贯穿患者子宫至心脏的罕见肿瘤。

子宫肌瘤一路“攻城略地”

“平时身体没大毛病,就是最近大小便有点儿不畅,哪想到肿瘤都长到心脏里了!”谈及病情,患者仍心有余悸。此前一次常规妇科B超检查中,她被查出有子宫肌瘤,转诊至娄底市中心医院进一步检查,结果让所有医护人员震惊:肿瘤并未安分地待在盆腔,而是沿着血管疯狂生长,一路“攻城略地”,最终在其右心房“安营扎寨”,如同随时可能引爆的“不定时炸弹”。

“从医32年,我只在文献里见过类似病例,临床中还是第一次遇到。”娄底市中心医院妇产生殖中心学科二病区(妇科)主任、主任医师邱奕说,“肿瘤就像一株植物从地下钻出来,穿过土壤、地表,最后长在了屋顶。”

多学科聚力,推演“拆弹”方案

“不手术,患者随时可能因瘤体脱落猝死;做手术,全球文献记载病例不足300例,风险极高。”生死关头,娄底市中心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机制。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吉军牵头,召集妇科、心胸大血管外科、普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十余个科室的专家联合会诊。

会诊现场,专家们直面多重凶险,多方位综合考虑,以期制订最佳手术方案。杨吉军表示:“医院有技术、有资源,只要评估可行,就要全力保障患者手术安全。”为降低风险,救治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流程,模拟极端场景并制定应急预案,同时联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专家,借鉴关键技术细节,最终确定了“分段剥离、全程护航、精准取出”的手术方案。

接力作战,每一步如履薄冰

“每一步操作都像在刀尖上行走。”7月25日9时,手术正式开始,多学科团队开启接力作战模式。

在手术麻醉部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卫平的全程护航下,泌尿外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龙晓丹率先上台,为患者双侧输尿管置管——这一步是为重要器官穿上“防弹衣”,避免术中误伤,影响患者肾功能。随后,邱奕接力切除被肿瘤侵犯的子宫深静脉和膀胱静脉丛,精准斩断肿瘤“源头”,降低复发风险。

因肿瘤沿胸腔大血管腔内生长,普外科二病区主任邓崇文与副主任医师廖喜望接棒,在腹膜后大血管内小心翼翼剥离藤蔓般的肿瘤。由于右心房内的瘤体直径较大,无法从下腔静脉取出,他们需为后续心腔内操作创造安全条件,可谓每一次剥离都如履薄冰。

最惊险的“收尾战”由心胸大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尹晓清教授团队完成。随着胸腔打开、体外循环机启动,患者心脏缓缓停跳,手术室瞬间安静。当右心房被剪开,一枚长约4厘米的肿物赫然显现,如寄生根般嵌在下腔静脉内。“动作要稳、准、轻,就像从注满水的软管里抽细线,不能破、不能断。”尹晓清沿瘤体与血管壁的微小间隙缓缓剥离,最终完整取出肿瘤,彻底清除从子宫到心脏的“侵袭链”。

当日18时30分,体外循环停止,患者自主心跳恢复,监护仪上的数字重新变得平稳有力。整场手术历时9个小时30分钟顺利完成。

医患同心,实现双向奔赴

8月7日,阳光照进心胸大血管外科病房,患者的脸上满是笑容地说:“从入院到手术,医生每天都来跟我沟通病情,护士也特别细心,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拼尽全力救治我。”

术后,重症医学科团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康复团队则根据她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已于近日顺利康复出院。

这场跨越多科室的“拆弹”手术,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更展现了娄底市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的过硬实力,为罕见病诊疗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图:王星 李良杰编辑:刘欣茹 李宁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