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 AI妙手描绘基层诊疗新图景
□特约记者 喻文苏 通讯员 彭雪
从乡镇卫生院有了人工智能(AI)辅诊,到智慧药房审方、抓方、煎送一键通达,再到社区引入AI中医“四诊仪”……当下,一场AI引发的基层医疗变革,正逐步解决四川省绵阳市偏远地区居民的看病难题,描绘着基层诊疗新图景。
“AI大脑”进入乡镇卫生院
“医生,我肚子疼得厉害,吐了好几次。”近日一早,王大爷就来到绵阳市游仙区新桥中心卫生院全科医生冯吉虎处就诊。
冯吉虎输入患者信息后,电脑屏幕上就立刻弹出一张动态健康图谱,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检异常指标、慢性病管理记录一目了然;录入患者主诉后,AI系统迅速生成数项鉴别诊断,包括“急性阑尾炎”“胃肠炎”等,并附有置信度提示;开药时,系统自动弹出“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提醒;提交诊断后,系统实时生成个性化治疗方案,完成药物剂量计算……
“以往像急性腹痛这类患者,我们要反复询问病史、查档案。现在AI把关键信息‘推’到眼前,我们只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审核、调整,还能避免用药错误,心里踏实多了。”冯吉虎说。
新桥中心卫生院的这一改变,源于今年3月游仙区成为四川省首个全域启用AI的试点。游仙区120多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接入“AI大脑”,居民们拥有了AI医生和动态更新的“数字健康护照”。
该系统还接入影像质控信息与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乡镇卫生院拍摄的CT片可由AI初筛病灶,健康数据实时上传至区级智能公卫平台,AI自动研判风险并推送给家庭医生,实现“治未病”与精准干预。
智慧药房提供全链条服务
在三台县中医院智慧药房,全自动中药饮片调剂系统正在高速运转。
过去,人工配1剂药至少需要5分钟;如今,机械臂精准抓取、称重、分包,15秒内即可完成。调配好的药自动传送到煎药中心,浸泡、煎煮、包装全流程信息化跟踪,并提供免费配送上门服务,从“人等药”变成“药等人”。同时,乡镇卫生院医生开出的处方,可实时上传至县级审方中心,先由AI进行合规性和合理性初审,再由中医师进行人工复核。审核完成后,指令直达智慧药房。
这背后是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中医药智慧服务系统。三台县中医院作为四川省首家实现中药饮片全自动调剂的县级医院,依托中医医联体平台,打通了中药统一采购、审方、调剂、煎煮、配送的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智慧药房已服务14家乡镇卫生院,累计开出处方5.2万余张,服务患者2.8万余人。村卫生室开方、县级审方中心审方、智慧药房统配,患者次日就能收到药物——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与安全性大幅提升。
AI仪器也能“望闻问切”
日前,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尔玛社区引入的AI中医“四诊仪”,吸引众多居民来体验。该系统有覆盖5000余种证型的诊疗知识库,将传统“望闻问切”转化为20多项数字化参数。
体验的居民坐上诊疗椅后,摄像头自动采集其面部与舌象,仿生机械臂搭上手腕,通过压力传感器模拟“浮、中、沉”切脉手法。不到一分钟,系统便生成了一份详细体质报告与辨证建议。
在平武县平通羌族乡、三台县芦溪镇,中医AI智能问诊系统已投入日常使用,通过面诊、舌诊和语音问询,辅助医生看病,极大缓解了基层中医师匮乏的情况。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体系重构。”绵阳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绵阳市以“AI﹢医疗”为抓手,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与基层能力提升双轨并行,通过整合医疗、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重构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在AI系统支持下能提供精准、安全的初级诊疗,家庭医生依托AI动态追踪慢性病患者,居民在“健康小屋”刷身份证就能完成12项自检,数据实时上传、异常即时提醒。绵阳市将不断创新发展基层“AI﹢全域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能力跨越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