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我父亲始终坚定站在中国人民一边”

□本报记者 孙韧

“在中国抗战期间,我父亲始终坚定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帮助中国人民击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9月2日举办的记者见面会上,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贝石涛如是说。在此次记者见面会上,贝石涛与多位国际友人一道,讲述了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认识,表达了反对战争、坚持和平、爱护和平的共识。

1913年,41岁的贝熙叶来到中国后,凭借高超的医术很快闻名北平(今北京市)。“在北京城外西山脚下,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住宅,人称‘贝家花园’。他最初的主人、法国医生贝熙叶曾在抗战时期,在这里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抗日根据地。”在《健康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特刊中,就刊载过贝熙叶的感人故事。

穿越封锁运送药物、救治八路军战士、支援中国人民抗战,贝熙叶的事迹至今为中国人民所铭记。“我和父亲一样,曾经在军事医学院就读……”“我进入医院系统,专攻心脏病学……”同样投身医学事业的贝石涛,和父亲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今,贝石涛踏上中国这片土地,追忆着父亲贝熙叶的英勇事迹。在他的叙述中,父亲所展现的精神,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他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中国人民

“我的父亲1913年来到中国,当时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也就是40多年的时间都会在中国度过。”贝石涛说,父亲贝熙叶投身中国医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如天津北洋(海军)医学堂教授、法国驻华公使馆医官等,还担任过法国在北京设立的圣米歇尔医院院长。其间,他要求扩建医院,以便救治更多的中国患者。

贝石涛介绍,当时北京的很多外国医院拒收中国患者,他的父亲认为这不公平。贝熙叶不仅为中国多位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齐白石等提供过医疗服务,也收治过很多穷苦百姓。贝熙叶在北京西山修建了一所私人宅邸,也就是“贝家花园”。后来他将其改建成诊所,免费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贝熙叶在后半生,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贝熙叶曾在北京大学任校医,与蔡元培和李石曾先生都是好友,一道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让医学、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优秀中国学子能够赴法国、比利时等国深造;他参与创立中法大学,参与创办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

“在文化交流领域,我父亲也作出了很多努力。我父亲会讲中文,他与《红楼梦》法文版的校译者铎尔孟先生开办文化沙龙,中法两国很多知识分子曾在此交流思想,这为两个伟大文明之间架起了沟通、理解和友谊的桥梁。”贝石涛说。

帮助中国人民理所当然

贝石涛介绍,在1931年日军入侵东北时,他的父亲贝熙叶就曾见过日军的暴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贝熙叶深感震惊。卢沟桥事变后,他第一时间赶往前线救治伤员。

贝熙叶给在北京的法国友人写信时曾提到,他救治过一些逃亡到北京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对日本人的暴行深感愤怒,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理所当然。

贝熙叶把“贝家花园”改建为临时救助所。在这里,他参与组织救治、运送重症伤员。

后来,有抗日人士找到贝熙叶,希望他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提供支持,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开始,我父亲还能够驾驶挂着外交牌照的汽车穿越日军封锁线,利用他在法国公使馆医官的身份打掩护。后来随着战争形势日益趋紧,汽油成了管控物资,我父亲又义无反顾改用自行车运送药品。”贝石涛说,“他当时已是71岁高龄。”

“父亲的义举丰富了中法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贝石涛说。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提到贝熙叶这位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石涛表示,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期间,他很荣幸受到亲切会见。

贝石涛说,如今“贝家花园”成了中法人文交流基地,展现了中法之间的特殊关系。

“要敢于展现抵抗精神,敢于捍卫自己的家乡免遭野蛮战争的侵害。此外,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维护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团结。”贝石涛说。

在他看来,这就是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