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金:在床旁守护到每一名手术患者苏醒
昼夜守护疾呼必应
30年前,杨瑞金成功实施了一台颅骨修补手术。然而,在等待苏醒的关键期,患者原本已呈现复苏迹象的生理反射突然衰减。当时,恰巧在床旁的杨瑞金观察到这一细微变化,立刻警觉起来,马上为患者进行CT检查,发现患者手术部位的另一侧有出血。他立即为这名患者安排急诊手术,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从那以后,杨瑞金便养成了在术后守护患者直至苏醒的习惯,每次一陪就是1至2小时。
杨瑞金对患者的守护不仅在病房,更延伸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癫痫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发作频率,而一旦发作,患者家属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医生打电话。为了保持“生命热线”的畅通,杨瑞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并经常在深夜接听患者家属的咨询电话。“每个电话都有可能为绝望的家属点燃希望。”杨瑞金说。有一天晚上,他连续接了30多个求助电话。为了给患者家属解答疑问,他通宵未眠。第二天,他仍坚持到岗完成了日常工作。在患者和家属眼中,杨瑞金不仅是医术高超的专家,更是值得信赖的亲人。
为减轻患者负担,杨瑞金主动申请下调自己的挂号费,已累计为近千名患者提供了优惠。他还经常深入当地偏远山区进行义诊,一位山区的患者感动地说:“杨主任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经常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真是比亲人还亲。”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杨瑞金共收到锦旗300余面、牌匾200余块,还收到了数不清的感谢信。
精研医技 毫厘必争
1987年,杨瑞金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赣州市人民医院工作,次年便被轮转到烧伤科。在这里,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为刚刚参加工作的杨瑞金上了从医生涯的重要一课。当时,一位全身深度烧伤面积达99%的患者被送到医院烧伤科时,生命危在旦夕。由于医院没有心电监护仪等设备,杨瑞金只能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每隔十几分钟就用听诊器评估患者的情况,随时调整输液的速度和药品种类。连续五天四夜,杨瑞金陪患者顺利度过了休克期。“那次抢救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生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必须慎之又慎。”杨瑞金回忆道。
1998年的一次接诊经历,促使杨瑞金改变了专业方向。当时,一位三叉神经痛患者因剧痛难忍,只能用头撞墙来转移注意力,几乎是“跪行”着来到位于医院9层的神经外科就诊。看着这位患者痛苦的背影,杨瑞金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些疑难病症。于是,他前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等机构进修学习,并成功转向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神经外科领域,专攻癫痫、三叉神经痛等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
2013年,杨瑞金收治了一名癫痫患者。经检查,他判断患者的病灶位置非常接近脑部语言功能区,如果为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病灶,大概率会导致其出现术后失语。在充分准备和论证后,杨瑞金决定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术中唤醒”开颅手术,即在手术过程中一边与患者聊天,一边锁定患者病灶并进行切除,以实现对患者语言功能的保护目标。最终,这台手术顺利完成,成为了全省首台“术中唤醒”开颅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就像在豆腐上雕花,失之毫厘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杨瑞金说。秉持精益求精的专业理念,杨瑞金持续在癫痫诊疗领域深耕,陆续在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7项,参与研究30余项,主持、带领团队开展新技术16项。
术业薪传 杏林长青
杨瑞金深知,医学事业的传承发展需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
手术室里,杨瑞金经常与年轻医生互换身份,在他人担任主刀医生时,他尽心尽责做好助手工作,并适时指导年轻医生做好每一个细节。在日常查房时,每当遇到少见病例,杨瑞金总是带领医护团队细致观察、了解病情,并耐心讲解病例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方法以及诊疗方案等。杨瑞金常说,医生要有“三心”:对医术的进取心、对患者的仁爱心、对职业的敬畏心。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医院一批批年轻医生快速成长,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
作为科室党支部书记,他组建了“三牛军团”——技术攻关组、优质服务组、创新科研组,不断推动科室诊疗技术与服务水平向更高台阶迈进。在他的带领下,医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癫痫中心评审。他积极推行党员床旁责任制,以党建促业务,更好地守护患者健康。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杨瑞金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夜深人静时,他还在办公室学习钻研。有人问他这么拼累不累,他笑着说:“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
编辑:张健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