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刺激易引发心梗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8月30日至9月5日仅一周时间,该院已连续收治20名心梗患者,其中30—50岁的中青年患者占比突出,多因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刺激引发心梗发作。
切勿忽视预警信号
“以为年轻身体扛得住,没想到差点儿出大事。”回忆起几天前的经历,40岁的刘忠(化名)仍心有余悸。9月4日中午,他与客户在外就餐时饮用了大量冰啤酒,餐后从空调房走出,又遭遇室外高温,刚走到停车场,他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的症状。同行人员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入院后的急诊造影检查显示,其冠状动脉前降支已完全闭塞,经紧急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才脱离生命危险。患者坦言此前偶尔出现胸闷症状,但总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未放在心上,这次的急救经历让他不敢再大意。
同样因忽视身体预警信号险些出大问题的还有31岁的程序员张华(化名)。为赶项目进度,他连续10天加班至凌晨。9月5日凌晨,张华突然感到胸口像被巨石压住,浑身大汗淋漓,同时左臂发麻。家人发现异常后,紧急拨打急救电话,将张华送到医院,检查后他被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冠状动脉前降支完全闭塞,经急诊“绿色通道”介入治疗后,才转危为安。
高温与不良习惯是诱因
“近期心梗患者激增,与持续高温天气及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长沙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表示,入秋后长沙高温未退,室内空调频繁使用,导致室内外温差大,冷热交替刺激血管收缩,非常容易引发血压波动。同时,高温天气易导致人体出汗脱水,加上交感神经兴奋,这些因素都会加重心脏负担。
此外,中青年人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烟酒依赖等习惯普遍存在,这些行为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让原本多见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仗着‘身体好’,忽视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等到症状加重才就医,可能就会错过最佳救治时机。”蒋路平说。
急性心梗救治有“黄金120分钟”
蒋路平介绍,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严重缺血坏死,就会引发急性心梗。心梗救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症状,典型症状为胸骨中下段出现压榨感、紧缩感或窒息感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咽部、下颌、左肩及左前臂内侧,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后无法缓解。
需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老年下壁心梗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如晕厥、意识丧失、牙痛或后背疼痛,容易被误诊,因此要提高警惕。蒋路平特别强调,急性心梗救治有“黄金120分钟”,若能在发病2小时内打通堵塞血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绝大多数心肌可免于坏死,患者的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风险将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