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构建现代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整合急诊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等学科资源,成立了急危重症中心,旨在打破地域、学科限制,构建满足空地协同和一体化救治需求的现代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在该中心的推动下,医院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诊病房护理和重症监护服务相融合的全流程救治模式,为区域内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多措并举缩短患者救治时间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建设了独立的急诊大楼,集中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等多学科协作平台,打造了配备滑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的急诊复合手术室,可实现抢救室与手术室的无缝切换。

为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率,医院自2016年起加入浙江省空中急救网络,与多家医疗机构同步开启了对航空医疗救援领域的探索。2017年8月,医院成功完成丽水市首例航空医疗救援任务,借助直升机将11岁的脑科重症患者安全转运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自2024年7月完成首次市域内航空救援以来,医院不断在规划、管理、协调等方面深入探索,确保市域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的高效运转。截至目前,已完成34次航空医疗救援任务。通过构建“陆空协同、空地一体”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医院为当地特别是山区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健康保障。

医院在毒蛇咬伤救治领域不断深耕。急危重症中心副主任、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兰频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成员,带领团队成功救治了多名危重蛇伤患者,降低了当地的毒蛇咬伤致残、致死率。同时,他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制定了《中国蛇伤救治指南(2024版)》《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版)》等30余项行业指南与规范,并参编了多部专著,推动了蛇伤救治的规范化。

提升实力满足患者救治需要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注重提升软硬件水平,满足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需要。医院紧跟国内先进的重症监护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拓展服务项目。目前,医院已能为急慢性呼吸和循环衰竭、休克、严重多发伤、脓毒血症(SEPSI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各种病因的重症孕产妇提供监护及救治服务。医院在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病患者的监护,以及老年重症疾病患者的综合管理等领域不断开展特色诊疗服务,年收治危重症患者约2000人次。医院还进行了重症患者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了重症患者多模态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第一时间发现重症患者的身体变化,及时进行精准治疗。

医院在内科大楼、外科大楼和急诊中心均设有重症监护病房,常规开放重症监护病房(ICU)床位100余张,且设置了可转化ICU床位,以满足重症患者的日常救治和应对突发情况需要。医院配备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多功能呼吸机、血液净化设备等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为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强有力的生命支持。

人才培养 推动区域急救能力升级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高度重视急危重症救治人才培养工作。急危重症中心实行急诊医学中心与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定期轮转机制,并执行“重症医学晨曦计划”,即在每日晨间开展病例讨论与技能培训工作,旨在全面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医院常规选派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到北京、上海等地的三甲医院进修。

医院急危重症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3年,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6项,获批省、市级科研项目21项,开展相关课题18项,发表SCI及相关论文20篇。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了可视化鼻肠管,用其开展床旁可视化鼻肠管留置技术。该技术吸引了全国各地近300家医院来院交流学习。陈跃群医生受邀到欧洲重症年会分享了该技术成果。医院还承担了区域内急危重症会诊和技术指导工作,推动区域急救能力整体提升。



文图:罗嫣婷 陈泳伟编辑:张健 王政清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