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主动追求健康 理念化为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党政办 高茵茵 王冉冉

健康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基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其核心要义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体现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战略导向,旨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健康领域落到实处,为破解卫生健康领域痛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

预防为主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核心内涵。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坚持预防为主,是为了从源头上解决“不得病、少得病”问题,将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从临床转向健康促进、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危险因素防控。当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且多与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关。而且,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慢性病防治费用增加,个人、社会与国家的经济负担加重。

落实预防为主理念,个人及相关部门、机构等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多数慢性病可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及改善外部环境实现早期预防,个人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将健康理念转化为行动,通过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等,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相关部门、机构需承担健康知识普及与行为引导责任,通过社区宣传、媒体传播、学校教育等渠道,开展卫生健康宣教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重视预防的氛围。同时,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转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消除健康隐患。

医防融合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关键环节。要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一方面,健全以各级疾控机构为龙头,覆盖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等机构的专业公共卫生体系;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肩负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职责,需扭转“重医轻防”倾向,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能设置,提升救治能力。同时,要促进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融合,夯实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基础。此外,可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构建涵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医院的多元化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全民覆盖,并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升群众认知与自救互救能力。

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需建立适应于“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跳出“就卫生抓卫生”的局限,统筹卫生健康工作全局。要以人民健康为目标,摒弃“重治疗、轻预防”观念,将工作重心转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围绕“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大重点,优化健康资源配置,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治病转向主动追求健康,例如,增加基层健康服务设施,扩大健康知识普及范围,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同时,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质量监管、提升服务水平等举措,完善基层医疗网络,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缩小健康服务差距,保障公平可及。强化国家健康保障兜底责任,通过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确保其能享受医疗服务。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这一转变需以“预防为主”夯实健康根基,以“医防融合”打通服务壁垒,以完善体制机制提供制度保障,最终实现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的跨越,为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