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为导向,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以《以健康保护为目标的清洁空气政策及环境风险管理》为题作主旨报告,并代表研究团队分享了最新成果报告——《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关注空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
“自2013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清洁空气行动,推动空气质量得到空前改善,由此带来十分可观的健康收益。但当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结构性转变,也给我们的治理政策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从以‘浓度达标’为核心,转向以‘健康效益最大化’为核心。因此,建立健康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是未来治理的必然方向。”朱彤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
上述报告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支持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研究团队编制,这是双方持续开展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研究并发布的第三期报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代理中国区总监万薇介绍,2023年和2024年发布的两期报告,更关注长期的暴露改善情况及其带来的健康收益,本期报告则是将研究视角拓展至短期暴露及其健康影响。科学认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对于既往政策评估和未来治理规划至关重要。系列研究持续追踪这一进程,通过定量评估,为不同阶段的行动计划进展与成效分析提供科学支撑,展示了我国在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取得的经验与成效。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贯穿生命全程,空气污染是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风险因素之一。10余年间,我国相继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健康一直是贯穿清洁空气行动的核心议题。正在实施的第三个“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此前的研究评估显示,细颗粒物(PM2.5)污染状况的显著改善,大幅减少了人群的预期寿命损失。2025年度报告首次将评估视角从长期慢性健康风险,拓展至由短期高浓度暴露引发的急性健康风险,系统量化短期高浓度暴露引发的急性负担,并与长期暴露的健康影响进行对比,以期为空气污染精准防控和健康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视角,助力清洁空气行动策略转向健康风险管理导向的新阶段。报告显示,臭氧(O3)短期急性风险增幅显著,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城市型特征。此外,健康风险分布存在明显区域与人群差异,精准防控是提升效益的关键。
研究还发现,PM2.5短期暴露的健康效应集中化趋势增强。2024年,全年浓度最高的前5%污染日所导致的急性死亡负担,占全年短期暴露总负担的比例已升至18.3%,较2013年的10.4%有显著提升,且在空气质量较优的东南沿海省份尤为突出,呈现“占比上升与人口聚集叠加”的特征。这表明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的背景下,应对短期、高强度污染事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精准防控、高浓度天数预警及差异化干预措施,以实现空气污染改善的全面健康效益最大化。建立季节性预警机制、推动健康效益导向的评估体系、强化PM2.5与O3协同控制,将成为下一阶段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管理的重点。”朱彤强调,从“浓度达标”转向“健康优先”,这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路径。
文图:衷心
编辑:张曌
审核:王小雪 曹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