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为何结肠易感而回肠对肿瘤“免疫”

本报讯 (特约记者衣晓峰 通讯员丁楚杰 李晓丽)结肠癌高发,而紧邻的回肠几乎“刀枪不入”。为什么相邻的两个器官,对肿瘤的“抵抗力”截然不同?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疾病基因及分子靶点创新研究”头雁团队郑桐森教授、郝大鹏教授联合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最新科研成果,首次揭示了该问题的免疫学根源,同时锁定了一个全新的抗癌靶点——CD160﹢CD8﹢T细胞亚群。

研究人员形象地比喻:消化道犹如一条高速公路,回肠和结肠是两段紧邻的路段,“肇事肇祸”的肿瘤往往发生在结肠处,回肠则几乎安然无恙。研究团队采用最新的单细胞测序等前沿技术,仔细“扫描”了两段肠道的免疫系统,首次发现回肠里一种特异富集的CD160﹢CD8﹢T细胞亚群兼具强大的抗肿瘤细胞毒性与抗终末耗竭功能。这些细胞亚群像特种部队一样,不仅火力强大、杀伤精准,而且耐力突出,能及时捕杀肿瘤细胞。相比之下,结肠中的这类“卫士”数量不足、功能弱化,使肿瘤更容易趁虚而入。

进一步研究显示,CD160分子是这支“特种部队”的核心。缺少CD160分子的助力,免疫细胞就像失去了攻击力,不仅肿瘤杀伤能力严重削弱,还容易导致终末耗竭的“败局”,并在临床造成PD-1单抗治疗耐药。团队通过多种小鼠结肠癌模型验证,如果增强CD160信号,能有效激活T细胞的杀伤功能,抑制肿瘤生长。这意味着,CD160不仅是揭开谜题的“关键密码”,更有望成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近年来,以PD-1/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改变了与肿瘤博弈的格局,但晚期肠癌、胆管癌、胰腺癌等患者获益有限且容易耐药,严重影响预后。专家评价指出,CD160这一路径的发现,补上了免疫治疗的“缺口”,同时从分子和免疫学角度,为探索“为何不同部位对肿瘤易感性不同”提供了宝贵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