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体内CAR-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被证可行

本报讯(通讯员 陈竹 李军军 特约记者 方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陈竹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基于靶向脂质纳米颗粒体内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可行性,为复发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带来希望。日前,该研究成果论文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多系统多脏器受累、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核心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育龄期女性。CAR-T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使其表达能靶向特定抗原的嵌合受体,以识别并消灭表达相应抗原的靶细胞。2021年,德国科学家首次将靶向CD19的CAR-T疗法应用于复发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患者致病性B细胞一周内清除、病情迅速缓解。

然而,CAR-T细胞生产工艺复杂、制备周期长、成本高昂,且患者治疗前需接受化疗清淋预处理,大幅增加感染风险,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体内CAR-T技术避免了传统CAR-T复杂的体外制备过程,无需清淋预处理,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并缩短了治疗周期。

在该研究中,团队采用的HN2301是一种新型靶向CD8的脂质纳米颗粒制剂,包裹编码CD19CAR的信使RNA。研究经伦理审核和知情同意后,纳入5例复发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年龄为31~46岁,病程为7~18年)。治疗方案采用剂量递增策略,前2例患者接受2毫克小剂量静脉输注,后续患者调整为单次输注4毫克,每隔48小时重复给药2~3次。

所有患者SLEDAI-2K评分(疾病活动指数)在治疗后持续下降,抗核小体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快速下降,补体水平恢复正常。安全性方面,未发现神经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或血液系统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所有入组患者身体状况仍在随访追踪中。

该研究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该院风湿免疫科团队正持续探索优化输注剂量与治疗流程,并计划逐步将该疗法拓展至其他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临床研究和探索性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