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联体建设显成效

组建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托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广大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病难、就医难问题。在如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问题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给出了答案。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简医院(以下简称东简医院)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东医附二院)整体托管湛江市经开区东海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首家揭牌的医院。广东医附二院的专家博士团队到东简医院开展义诊宣教活动,开展业务查房,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前来就诊的当地群众络绎不绝。
“前不久,我们挽救了一条生命。”东简医院医务科科长郑小峰说。当时,一名当地患者因突发胸痛、呼吸困难被送至东简医院。接诊后,医生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呼吸急促,面部、四肢发绀,迅速将患者转至重症医学科,初步判断为心梗并发心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都在下降。危急时刻,医护人员迅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接上呼吸机予以辅助通气,同时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及时有效稳定了患者病情。考虑到患者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东简医院凭借此前与广东医附二院建立起来的胸痛中心救治单元,打开绿色通道,将患者及时转送到广东医附二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这样的事情放在以前,我们未必敢接诊,因为条件、技术不允许。”东简医院院长陈俊表示,在广东医附二院托管帮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简医院已建立了胸痛中心救治单元,不仅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还引进了先进的设施设备,硬件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可有效处置急危重症。



“基层医院是最早接收有关胸痛、卒中患者的地方,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能力十分必要。”广东医附二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缪辉来指出,广东医附二院针对基层医院建立规范化的胸痛救治单元,减少胸痛患者发病后早期的救治延误,并提高心梗救治率。除了建立胸痛中心救治单元,为了规范卒中患者的诊治流程,广东医附二院还在东简医院建设卒中中心网络医院,建立转诊救治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脑出血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的救治能力。
如果说建立胸痛中心救治单元与卒中中心网络医院是为东简医院发展搭建起了框架,那么软实力的提升则来源于广东医附二院对东简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与医疗管理提升的有力支持。
陈晓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副主任,他表示,除了每周都定期来东简医院坐门诊、查房之外,还会对东简医院的医生进行培训。自托管以来,广东医附二院选派了管理团队和医疗技术团队到东简医院,开设了专家门诊,附二院内分泌科、儿科、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甲状腺乳腺外科等科室专家教授定期到院坐诊和指导查房,同时还强化外科手术能力。在广东医附二院的支持指导下,2022年3月正式复建东简医院手术室,可以开展妇产、产科、骨科及各学科微创外科手术,仅去年就已经开展手术62例。

“我们派出的医生及对口的专科是从东海岛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选配的。”广东医附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良清表示,针对当地儿童、老年人相对集中,大型企业项目多等实际情况,选派相应学科的专家下沉,实现主要专科全面覆盖,整体提升东简医院诊疗能力。



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对于输出医院来说,有效提高托管医院的管理水平,使基层医院管理规范化、体系化,发挥现代医院管理效能是一个挑战。为此,广东医附二院输出品牌和先进的管理制度,组建管理团队进驻托管医院,与东简医院原管理团队紧密结合,协同作战。
在广东医附二院管理团队的指导下,东简医院优化了科室设置,完善了各科室制度,新增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输血科等职能科室,引进现代医院管理模式,严抓医疗规范管理。伴随着人才与管理双管齐下,东简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顺利升级为二级综合医院。
东海岛是广东省第一大岛,常住人口15万人,以前由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很多患者不得不到市区寻求诊治。对于顺利升级为二级医院的东简医院来说,更好满足当地群众实际需求,让群众少跑腿、看好病,是医院的首要任务。在广东医附二院的帮扶下,东简医院产后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已先后投入使用,同时在广东医附二院与湛江市经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简医院新住院大楼与诊断中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我们全力支持,做好东简医院的坚强后盾。”广东医附二院党委书记蔡定彬表示,随着东海岛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等大型企业入驻建设发展,岛内人口不断增加,医疗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作为输出医院,广东医附二院将持续加大对东海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托管帮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文图:李志滨
编辑:郭晓薇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