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有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钟艳宇) 面对易发生在早产儿身上的致盲性眼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多种治疗方式中如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梁建宏、程湧团队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雨生教授团队、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项道满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证实,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药治疗Ⅱ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4周的疗效与激光治疗疗效相当,且操作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全麻少,具有大大减少转移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人数的潜在优势。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眼科学》期刊上。
据了解,胎儿在孕育过程中,16周左右眼睛里的血管开始发育,28周时会睁开眼睛,能感受到光;过了8个月眼内视网膜已有良好的血液供应。早产儿胎龄越小,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完善。通常孕36周以下的低体重早产儿、使用高浓度氧,易出现异常血管生长和视网膜纤维组织增生,造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梁建宏指出,我国每年约有150万名早产儿出生,ROP发病率约占到20%。
“ROP的治疗时机有一个很窄的‘时间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黎晓新教授介绍,国际上公认,ROP活动期通常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第4周至第6周(或矫正胎龄3l~32周),这短短的两周时间是筛查新生儿眼底疾病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孩子将永远坠入黑暗。”黎晓新说。
ROP根据患儿发生部位不同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按病变严重程度从轻到重依次分为1~5期。值得注意的是,在Ⅱ区RO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抓住关键时期可以扭转预后。“及时治疗3期以前的病变,可中止病变进展,宝宝视力能正常发育。如果进展到4期,手术干预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程湧介绍,ROP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激光光凝术、眼内注射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切割手术3种手段。其中,激光光凝术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光效应破坏消除来自无血管外周视网膜的过度血管生成刺激,并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通过专业注射针头在眼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整个过程仅需要数分钟。
目前,抗VEGF药物主要为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其中,康柏西普是中国首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通用名、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Ⅰ类新药(原研药)。该药控制早期ROP的治疗效用已得到证实,但对于更严重的2期至3期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为此,此次研究纳入3个眼科中心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ROPⅡ区2﹢期或3﹢期的早产儿170名,以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0.25mg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激光光凝治疗,并将24周时的检查结果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结果显示,康柏西普治疗组和激光光凝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5.4%、96.4%。康柏西普组每名患儿治疗平均时间为4.6分钟,仅有17.2%的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而激光治疗组所有患儿均需接受全身麻醉,平均持续时间为78.8分钟。“全麻后,即使完成治疗,患儿还需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等待苏醒,且患儿病情平稳后,才能由家长接走,在院的时间明显要长。”程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