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破解血小板输注难题,他们走在前列

□通讯员 罗建根 本报记者 郑纯胜
“幸亏输注了你们中心提供的配型血小板,才挽救了我的孩子,也挽救了我的家。”近日,在浙江省血液中心,小周的爸爸连声道谢。
小周今年刚满5岁,去年不幸患上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治疗,多次输注普通血小板后疗效不佳,病情比较危急。
浙江省血液中心收到小周的血液标本后,第一时间进行检测,发现是稀有血小板CD36-I缺失型,且血清含有抗CD36抗体。要缓解小周的病情,只能输注CD36抗原阴性的血小板。浙江省血液中心及时启动CD36抗原阴性献血者库,动员献血者捐献血小板。经过6期化疗,小周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新运用,破解临床难题
血小板多次输注无效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痛点,为什么血小板多次输注后效果越来越差,甚至无效呢?浙江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所长章伟介绍:“人体内的血小板上存在红细胞血型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血小板抗原和CD36抗原等,而且不同个体间血小板上的抗原表面存在差异,患者输注不相容血小板后可能会因为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
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建立血小板抗原基因数据库,查找和输注配型血小板成为解决这个临床难题的最有效办法。
浙江省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胡伟介绍,该中心从2010年起就开展血小板基因库建设,将一年内捐献血小板3次以上的固定献血者纳入血小板基因库建库范围。2020年,实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浙江分库中献血者资料的一库二用,既提高了造血干细胞数据资料的利用率,又扩大了血小板基因库容量。
截至2023年年底,浙江省血液中心血小板基因库共完成献血者HLA-A/B位点基因数据入库24896人份、HPA-1~6/15/21位点基因数据入库3882人份、血小板CD36表型数据入库2808人份,成为国内单库容量最大的血小板基因库。目前,该中心成品库中超过50%的血小板具有基因信息,找到配型血小板的概率大大提升。
改方法,全流程提速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往往面临着血小板计数极度低下、各大脏器和颅内出血等高风险。对于这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然而,初次配型需要进行患者基因分型和抗体检测,一个精准检测周期大概是5个工作日,大大占用了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
浙江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许先国介绍,为给患者抢时间,浙江省血液中心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室大胆创新,对初次配型患者采取快速检测方案,两个工作日出具用于搜寻的基因结果。在开展搜寻工作的同时,进行精准分型。在制定搜寻策略时,从最初的以献血者招募和预约献血为主,转变为以血小板成品库检索和锁定为主,实现血小板自动锁定和配型报告自动发放,使患者等待时间缩短到1~2天,61%的患者能在基因名库搜寻当天锁定目标血小板。
在检测配型环节提速的同时,申请环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运用信息系统申请和管理基因配型血小板,不仅方便,还特别规范。目前,医院申请配型血小板的病例越来越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输血科主任刘志伟介绍。
据了解,2020年浙江省依托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血型参比模块血小板基因库子模块,与各临床医院的临床输血服务平台CTS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临床医生在诊疗室轻点电脑鼠标,血小板基因配型电子申请单就通过内部专网传输到浙江省血液中心;完成电子配型后,该中心在将报告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的同时,内部协同完成对应血小板的查找、发放;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医生再将输注效果评价单通过信息系统反馈,实现了申请—配型—供血—输血—反馈的全流程闭环信息化管理。
此外,“浙江省血液中心”微信公众号上的浙江电子无偿献血证服务设置“我要配型”模块,患者可以自助申请血小板基因配型检测,轻松查看进度、查阅报告、缴费、下载发票。
扩区域,共享服务成果
“一家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集多方力量共享共建,才能更好弥补单库容量不足的缺陷,更好满足临床救治需求。”胡伟说。
为此,2019年10月,浙江省血液中心牵头成立浙江省血小板基因库协作组,联动全省12家血站,携手开展全省血小板基因库建设和资源共享。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共享库总入库献血者达78073人份,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共享血小板基因库。
2021年10月,浙江省血液中心牵头全国29家省级血液中心和地市中心血站,成立中国血小板基因数据库协作组,以点带面推动全国血小板基因库建设。截至2022年12月,中国血小板基因数据库协作组成员单位合计入库献血者HLA基因数据90158人份、HPA基因数据44171人份、CD36阴性数据56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