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谢谢”背后的热血故事

本报记者 张可心 特约记者 郝金刚
6月14日,2024年世界献血者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在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举行。场内场外,热血故事在说不完的“谢谢”声里传递着浓情,涤荡着心灵。今年的活动口号是:“在庆祝世界献血者日二十周年之际:感谢您,献血者!”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不少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奉献奖,以及造血干细胞捐献奖、志愿服务奖获奖者代表将“世界献血者日二十周年纪念章”捧在手中,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青春的力量
早上9时多,山东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研一学生毛雪艳走进停在校内的献血车。
采血椅、采血台、储血冰箱……对于这里,毛雪艳并不陌生。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参与无偿献血。此前在医院实习时,她见过无数需要用血的临床患者,对于献血救人有了更切实的感受。“今天日子特殊,再给自己多留个纪念。”毛雪艳说。
“我们每学期会组织一次献血车进校园活动,每次有千余名师生参与,献血量每次都能超过30万毫升。”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说。
献血车旁,还有不少像毛雪艳一样的年轻面孔。他们身着印有“山东大学志愿者”标识的红色马甲,有的协助献血者登记个人信息,有的为献血者测量血压、答疑解惑,有的在派发纪念品。他们都来自山东大学ABO长期志愿服务队。
“刚入学,我就加入了志愿服务队。”ABO长期志愿服务队队长赵心桐说,山东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会专门来学校对志愿者开展献血知识培训。此外,每学期还有定期的献血知识讲座、志愿服务培训等,让志愿服务越来越专业、规范。
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已招募并培训志愿者900余人,服务献血者总人次达1.7万。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程媛媛介绍,志愿服务队不仅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无偿献血宣传,还与山东省血液中心达成合作,以每周两次的频率,为停在周边泉城广场、万达广场等地点的献血车提供志愿服务。
爱在不断传递
“请让我们一家向您鞠个躬。”在会场上,夏天(化名)一家上台向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获得者郭建强道谢。48岁的山东汉子郭建强背过身去,流下泪来。
夏天一家与郭建强的生命交集始于5年前。这一年,夏天接受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捐献者正是郭建强。“孩子,不要着急,你的病很快就会好的。”郭建强曾写信勉励夏天。
捐献完成后,郭建强的日子一如往常地过着。没有人告诉他孩子救治结果如何,他乐观地认为“没有消息或许就是好消息”。直到这一天,郭建强第一次见到夏天,看她健健康康地站在自己面前,心里悬了许久的石头落了地。
爱还在延续。如今,夏天的父母也已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志愿者。
“截至2024年5月底,中华骨髓库累计入库数量达345万人份,实现1767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李立东介绍。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周鹏翔已坚持献血33年。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女儿也加入到献血者行列。在女儿周子君的记忆里,从被爸爸抱在怀里的年纪,就在献血车上看他献血。18岁生日时,一张献血证成了她送给自己的成年礼。“这些年,献血环境越来越好,设备越来越先进,各种服务保障也越来越到位了。”如今已有5个月身孕的周子君说,“即将成为母亲,我更感觉到了生命的重量和献血的意义。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也能把这件事传承下去。”
从全国来看,2023年血液供应整体平稳,全年无偿献血人次达1699.2万,献血量达2892.1万单位,无论是献血人次还是献血量均创下了历史新高。这背后是献血者们一次次挽袖,用涓涓热血谱写无偿献血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