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
-
世卫组织呼吁为“X疾病”作准备
科技日报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张佳欣)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种被命名为“X”的未知病原体成为全球领导人集中讨论的焦点。据外媒近... -
干细胞应用为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黄琪奥)1月21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徐海伟团队与陆军军医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范晓棠团队,指出了基于类器官平... -
大脑处理数字4和5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德国波恩大学医学中心的认知神经生理学家和图宾根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数量的方式,一种系统负责处理4或更少的数量,另一种系统处理5或更... -
纳米机器人将膀胱肿瘤缩小90%
据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报道,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单剂量尿素驱动的纳米机器人,成功地将小鼠膀胱肿瘤体积缩小了90%。 虽然目前直接将药... -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布人类肢体细胞发育“路线图”
据新华社电(记者郑天虹、杨淑馨)记者近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张宏波课题组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 -
食盐中发现四种微塑料
印尼安达拉斯大学科学家对该国21个食盐品牌进行了抽样,发现每个品牌都含有4种不同的微塑料。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环境科学与管理杂志》。 微塑料被定义... -
肿瘤免疫逃避新调节因子现形
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确定了一种以前未知的肿瘤免疫逃避调节因子ATXN3基因。研究显示,抑制ATXN3增强了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能力,并提高了PD-1抗体疗法的疗效。相... -
超灵敏度软体微米机器人助力精准医疗
1月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海峰团队开发出具有超灵敏度的软体微米机器人,有望为显微外科手术和靶... -
作物根际免疫制约致病菌入侵机制破解
记者1月14日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与西南大学教授张勇团队通过等位基因标记技术,动态示踪微生物种群变化,解析了作物根际免疫制约土传致病... -
我科研人员提出糖代谢疾病早期诊断新策略
记者1月15日获悉,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洋团队首次通过非化学、无标记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手段,实现了葡萄糖的高灵敏检测,为糖代谢疾病的早期诊断提... -
科学家找到白血病全新遗传致病因子
记者1月13日从深圳理工大学(筹)获悉,该校药学院教授赵佳伟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布罗德研究所研究员维贾伊·桑卡兰等研究人员,通过对来自英国生物样本数据库的4... -
AI医生助理提高看病效率
记者1月12日获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近日启动试运行时引入了AI医生助理。患者可以通过扫描院区内展板上的二维码,使... -
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对标世界一流(经济新方位·走进集群看创新)
全球最小最轻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世界首款5.0T人体全身医学磁共振系统……近年来,依靠先进制造基础和技术创新实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成果... -
新发现200多个抑郁症相关基因
科技日报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项全球研究,发现了与抑郁症有关的50多个新的遗传基因座(基因座是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 -
防止结石,肾脏里有群“清道夫”
如果体检时发现体内有肾结晶或肾结石,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要多喝水。按照常规认知,尿路里的颗粒物全靠流动的尿液才能带走。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尿液冲刷并不是清除尿路... -
研究表明焦虑情绪或将加重乳腺癌病情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黄琪奥)1月8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乳腺外科主任张毅团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博士吴广延团队,首次揭示了焦虑情绪加... -
港中大团队发现“渐冻症”新发病机制
本报香港1月9日电(记者陈然)香港中文大学8日公布,港中大研究团队与英国牛津大学最近一项合作研究项目,揭示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症”)的一种新发病... -
胎儿脑组织育出3D“迷你”类器官
科技日报北京1月9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8日出版的《细胞》杂志报道,荷兰科学家利用人类胎儿脑组织开发出可在体外自组织的3D微型器官。这些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为... -
要大力推进血液领域协同创新
“开展创新疗法的临床研究,研究单位是第一责任人,需要担负未知的重大风险。这是原创成果孵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之一。”日前,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举行,中... -
跳动的生物机器人心脏可更好模拟瓣膜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生物心脏和硅胶机器人泵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生物机器人心脏,它可以像真正的心脏一样跳动。1月10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