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
-
人体最复杂器官也能“按图索骥”
从细胞水平上看人体,是什么样的?这正是“人类生物分子图谱计划”(HuBMAP)要回答的问题——通过革命性技术发展、数据收集和空间图谱,建立一个广大科研人员易于访... -
急性肝衰竭预后新模型或有助提升患者生存率
药物性肝损害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8月28日记者获悉,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邹正升教授、纪冬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其他科研团队,针对非对乙酰... -
新研究阐明微塑料在呼吸道沉积
科技日报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张佳欣)研究表明,人类每小时可能会吸入约16.2块微塑料,相当于1周吸入1张信用卡的塑料量。而这些微塑料通常含有有毒污染物和化学... -
新软件精准快速识别和定位蛋白质
科技日报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张佳欣)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ET)是一种提供细胞环境和封闭生物分子的详细三维(3D)图像的强大技术。由德国马克斯·普... -
定制mRNA疫苗治疗“癌王”前景可期
科技日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一种定制化的mRNA疫苗引起了可观的免疫响应,当与其他治疗方法一起使用时,有潜力延缓胰... -
人脑独有细胞与分子特征确定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科学家确定了人脑的细胞和分子特征,这些特征将现代人类与其最亲近的灵长类动物“亲戚”和古代人类祖先区分开来,为人脑进化提供了新见解... -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取得突破
科技日报深圳7月11日电 (记者叶青)11日,记者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聂泽东研究员团队,在基于生理信息的无创... -
眼睛的分子年龄首次确定
一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手术过程中常规取出的微小眼液滴,绘制了来自眼内不同细胞类型的近6000种蛋白质的图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10月19日的《细胞》杂志... -
阿尔茨海默病新成因揭示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科学家首次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新病因:脱铁性细胞死亡。这一过程由铁在细胞内积聚引起,会破坏参与大脑免疫... -
网上问医断病,这轮AI行不行?
你在网上搜过“我哪哪疼是不是得了啥啥病”吗?答案可能不尽如人意。但随着ChatGPT等大型自然语言模型(LLM)风生水起,人们开始尝试用它来回答医学问题或医学知...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编者按 8月23日,两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宣告:科学家组装了人类Y染色体的第一个完整序列,补齐了人类基因组这部“生命天书”。多年以来,“生命天书”初稿被科... -
热浪下,抗病蚊子扛不住了?
科技日报北京8月7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建模研究显示,能阻断登革热病毒等蚊媒病毒传播的沃尔巴克氏体细菌的wMel菌株,在到2030年代的... -
夜间接触更多光患抑郁症风险增三成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光照研究,针对87000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夜间暴露在更多光照下,会增加人们患焦虑... -
非蛋白质新标签可追踪细胞过程
科技日报莫斯科7月13日电 (记者董映璧)俄罗斯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开发的非蛋白质光学标签,可在不改变基因组的情况下标记单个细胞。使用该项技术能在任何实验室中... -
京津冀探索医学伦理审查互认新机制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汝健)6月18日,京津冀医学伦理审查互认推进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会上,来自京津冀三地卫健委、部分医疗机构及高校领导共聚一堂,共同探讨... -
电子鼻嗅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23日发表于《应用物理评论》中的一篇论文中,美国物理研究所科学家介绍了一种基于流体力学的电子鼻设计,该电子鼻可以持续检测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
裸盖菇素对重度抑郁症有疗效
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裸盖菇素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单次服用25毫克裸盖菇素,并被给予心理支持后,裸盖菇素的抗抑郁作用会迅速起效... -
新型“鸡尾酒”单克隆抗体让病毒无法逃逸
科技日报济南6月12日电 (记者王延斌 通讯员翟荣惠)病原病毒严重危害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必须快速准确地开展检测。然而,病毒非常“狡猾”,时常发生变异,逃过... -
“分子胶水”赋予T细胞免疫监视“超能力”
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细胞之一,了解T细胞如何识别肿瘤细胞、病原体等“敌人”入侵,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疫苗研发及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日前,... -
基因编辑技术将癌细胞变为健康细胞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使横纹肌肉瘤(RMS)细胞内一种特殊蛋白质复合物失效,导致肿瘤细胞转变为健康的肌肉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