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学研究剔除污染,东方肝胆团队构建循证医学原创性理论
5月10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重大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该院副院长刘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我们研究团队创立了证据污染方法学理论,明确证据污染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重塑诊疗指南决策生态链,开拓了循证决策证据合成污染治理领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该场发布会获悉,由刘辉团队牵头、刘辉担任独立通讯作者的研究《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rial Retractions on the Healthcare Evidence Ecosystem (VITALITY Study I):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以论著形式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开创了国际循证医学的全新研究领域,还是该期刊创刊180年以来首次由中国学者提出原创性理论。
这一研究源自我们在诊疗中执行临床指南时切实感受到的困扰。比如,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进行小肝癌的临床队列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对于同一个疾病的研究,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做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美国指南和中国指南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开始探讨问题出在哪里,继而发现,这是因为有一些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这些研究会污染临床指南。刘辉说。
刘辉介绍,2023年,在院方支持下,该团队启动VITALITY Study系列研究,牵头并联合国内外11家研究机构,带领近百名协作组成员,历时2年完成此项研究工作。
这是一个系列研究,不局限于肝胆外科,而是牵动整个循证医学的体系。该研究独立第一作者、医院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中心徐畅教授介绍,此次发表的研究为系列研究的第一篇,重点关注问题试验引起的连锁效应。
通过团队自主研发的反向映射定位追踪技术,追踪到847项包含问题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并定位了3902项循证医学证据,对其进行逐一复现。结果发现,在剔除问题试验后,高达20.6%的证据结论发生改变,成为问题结论。
针对问题结论继续追踪,发现至少157部国际权威临床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受到了级联影响。这意味着,问题试验的问题数据和问题结论,将沿着证据产生-证据整合-临床指南这一循证医学证据链产生连锁效应,最终影响全球医疗证据生态。
这一研究送审后,《The BMJ》主编高度评价VITALITY Study I研究的价值。为应对循证医学证据污染带来的临床问题,在这篇研究的提议下,《The BMJ》签署新政策,要求所有投稿稿件必须上传原始数据和分析代码,政策于2025年5月7日生效。
在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数据的来源更加重要。人工智能主要依赖于大数据,如果数据库中引用的文献和指南都是被污染过的,那么运用于临床,尤其是基层,辅助医生诊疗势必会存在问题。接下来,我们的研究成果将依托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不断为医学循证中出现的各类研究证据正本清源。刘辉说。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