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让健康环境惠及每一个人

□ 肖薇

健康环境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建设健康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一方面应坚持预防为主理念,积极创造良好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加强科普宣教,让更多人参与到健康环境建设中来,促进健康融入全局。

近年来,不少地方立足实际,在饮用水卫生安全、空气与健康、环境健康宣教、公共场所与健康等诸多领域积极展开实践,为进一步探索健康环境建设有效路径积累了经验。

江苏省无锡市疾控中心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不断加强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推动全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实现供水区域一体化;全面开展居民健康饮水知识普及和素养提升行动;市级、县(区)级疾控中心饮用水卫生监测水平、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山东省青岛市疾控中心以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试点工作为契机,构建全域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发布平台,提升预测预警沙尘和雾霾等污染天气相关健康风险的综合能力。

浙江省宁波市疾控中心聚焦居民健康需求,独立研发基于本地居民健康资料的高温热浪健康指数,因地制宜细化调整预警阈值设置;搭建高温热浪健康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和防护建议,以科技赋能助力居民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提升。

类似的探索汇聚成健康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促进环境健康及公共卫生风险监测稳步推进、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不断完善,构筑起更广、更坚实的健康防护网。健康环境建设带来的公共卫生效益,是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是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是居民健康素养逐步提升。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健康环境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一些老旧小区供水设施老化,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还应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等;高温热浪、洪涝、低温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因此,仍需全方位、多维度推动健康环境建设。

比如,从自然环境角度,实施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加强与健康相关的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等,不断改善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质量。从人居环境角度,强化公共场所卫生健康管理,关注居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和化学品安全。从环境健康素养角度,倡导选择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宣传普及环境健康知识,提升个人环境健康风险防范意识。从风险评估角度,建立环境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单位的创建。

我们期待,健康环境能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惠及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