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智赋能 提质提速
开栏语
传染病监测预警是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地围绕建设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今日起,本版开设“聚焦传染病监测预警”专栏,聚焦真实场景,展现各地创新实践。
□浙江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 姚强
浙江省一直致力于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水平,2024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推进;2025年,省疾控局联合13个部门印发《浙江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高质量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全省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实践中,浙江省坚持数智赋能、关口前移,加强多渠道监测、智慧化预警,打造高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多源数据“一盘棋”
强化部门配合,推动信息互通。浙江省建立省传染病疫情多部门信息共享会商机制,定期会商通报传染病相关信息。省疾控局与杭州海关联动开展传染病监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教育部门联合推动学校重点人群传染病疫情精准监测预警。
2025年1月,浙江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试运行,在实时汇聚病例报告、哨点监测、病原检测、舆情监测等多源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智慧化态势感知与研判。平台会自主发出预警信号,以“数据跑”代替“人工跑”,推动监测预警更加灵敏。
强化医防协同,实现全域贯通。浙江省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监测、诊疗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机制。依托省健康数据高铁,实时汇聚并全量上传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的诊疗、检验检查等数据,全面夯实传染病监测预警数据基础。目前,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贯通率均达到100%。
智能方式“一键通”
优化智能辅助,提升诊断报告能力。浙江省大力推进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应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实现传染病诊断报告辅助提醒,进一步提升传染病报告能力与效率。目前,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前置软件安装完成率达100%。
加强智能分析,提升预测研判能力。依托健康数据高铁和前置软件,浙江省开展基于医疗机构实时诊疗数据、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助力提升传染病监测分析与预测研判能力,实现腹泻、发热伴出血等8大症候群的日监测、周分析,为重点传染病疫情分析研判提供智能辅助。
探索智能预警,提升早期发现能力。浙江省建立纵向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横向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的苗头信息监测报告系统,智能预警相关苗头信息,推动防控关口前移。开展第三方实验室病原检测报告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病原检测早期报告网络。建立境外输入传染病监测预警闭环管控机制,在义乌等城市建立境外输入重点传染病早期筛查双采双检机制(采集两份样本,一份由医院自检,一份送疾控机构复核),推动境外输入传染病疫情早发现。
智慧平台“一张网”
按照省域统建、系统融合、市县扩展、体现特色的总体思路,浙江省在现有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基础上提档升级,打造以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为基础、地方应用为补充的智慧化监测预警网络。
大力推动省级平台建设应用。浙江省打通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和健康数据高铁、前置软件之间的数据壁垒,通过汇聚传染病报告、医院诊疗、因病缺课、重点人群等多源监测数据,构建预警模型仓库,实现疫情趋势智能研判与多维数据碰撞,显著提升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处置能力。
平台运行以来,已累计触发预警信号6.15万个,其中阳性信号1515个,预警信号发出时间比传统预警方法平均提前3天。通过早预警、快处置,截至2025年8月底,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数较2024年同期下降69.02%,传染病发病人数同比下降71.09%。
上线“浙里疫情监测”手机应用。浙江省在省政务管理平台“浙政钉”上线“浙里疫情监测”手机端应用,实现58种传染病、10大症候群、14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掌上”实时监测、自动分析与智能预警。
打造市县特色应用。全省多个市、县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模式,如宁波市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红橙黄绿蓝5级登革热疫情风险预警;湖州市南浔区建设跨部门布鲁氏菌病全程监测预警系统;丽水市缙云县建设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精准预警,提升基层早发现能力。
下一步,浙江省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全面落实国家监测预警工作目标,主动服务好健康中国建设大局,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浙江力量。
案例分享
案例一
2025年春季学期初,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在日常门诊监测中发现,辖区内某幼儿园多名儿童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测提示存在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迹象。医院第一时间将异常情况通过萧山区医防协同信息平台(即“传染病多点监测预警处置系统”)进行上报。平台接收到医院上报的风险信息后,自动生成高风险预警报告,并实时推送至萧山区疾控中心、患儿所在幼儿园及其主管教育部门,要求相关部门核实情况。
接到预警后,萧山区疾控中心第一时间介入,经审核确认达到疫情报告标准后,由平台自动派发处置任务。疾控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最终确认为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共同引发的混合感染。根据现场评估结果,疾控人员通过平台在线提交处置报告,并提出班级临时停课、加强环境消毒等防控建议,幼儿园根据建议迅速落实防控措施。在后续处置过程中,各方通过平台持续更新患儿健康状况、返校时间及班级复课条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次事件的成功处置,充分展现了萧山区“一月一研判”医防协同机制在基层疫情防控中的实战效能,通过医疗机构早报告、系统智能早预警、学校快速早响应、疾控专业早干预的多方联动,真正实现了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精准施策、闭环管理”。
案例二
丽水市缙云县在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增设本地特色模块,利用全县医疗机构、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单位的人员基本信息形成数据底座,与医疗机构就诊数据、大疫情报卡数据、因病缺课上报数据进行实时碰撞匹配,实现传染病病例预警和5大症候群预警。截至目前,生成预警信号2204个,判定为苗头事件20起。
缙云县依托自动预警、工地吹哨、信息共享、疫情通报、医防融合、督查整改等多项制度,提升医疗机构和集体单位主动报告意识,畅通检验检测机构和社会公众绿色报告通道,切实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2025年以来报告的4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其就诊到确诊时间较2024年缩短3天;成功排除霍乱、麻疹、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基孔肯雅热等疑似病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