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公卫重点专科建设“见真章”

□ 重庆市疾控局卫生管理处处长 曾锂

推动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自2021年开始,重庆市布局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以全市疾控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公共卫生专(学)科为核心,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能力,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梯队,加快公共卫生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

明确建设方向

2023年,重庆市政府出台《重庆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规定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标准,全力推进建设进程。针对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项目,重庆市疾控局牵头制定了管理办法,明确了6大类22个专业的建设范围,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的原则进行项目化运作;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采取市级财政专项投入、建设单位配套的共同筹资方式,保障建设有效推进。

目前,重庆市已形成由市卫生健康委统筹、市疾控局具体管理,区(县)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各司其职的组织架构;市疾控局卫生管理处承担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管理办公室具体职责,实现专人专岗、专项负责。

规范项目管理

依据不同建设目标,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项目设立精品项目和一般项目两个类别,实施分类、梯队化培育和建设。精品项目以建设全国一流公共卫生专(学)科为目标,发挥领跑带动作用;一般项目以建设区域高水平公共卫生专(学)科为目标,提升区(县)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局根据全市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发展规划和工作安排,每年开展申报和评审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0个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项目。

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项目的审批遵循申报、初审、评审和确定4个程序。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局组建项目评审专家组,科学量化设定评审指标体系,涵盖基础条件、专(学)科队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6个关键要素,确保“有尺可量”。评审专家组对申报的专(学)科及申报单位的综合水平、优势条件、发展潜力,以及整体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重点发展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审,综合形成评审意见。

确保建设质量

为确保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质量,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局实施了严格的过程性管理,细化建设中督促、建设后督导以及经费使用监管等内容,明确规定“验收不合格”的处置流程;还建立了验收评价体系,开展项目建设成效的量化考核,包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人才梯队建设、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4个方面。

同时,借助公共卫生各相关领域专家的优势,从传染病防控(防治)、免疫规划等10个专业遴选160名专家,建立公共卫生专(学)科建设专家库;在验收、督导等工作中,随机抽取专家库专家参与质量把关,促进重点专(学)科建设专业化、科学化。

项目效果初显

3年来,通过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各建设单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辐射带动全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现疾病控制更有力、预警更及时准确、处置更迅速高效。

如,26个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设项目单位参与重大传染病的防控(防治)专科建设,开展基于分子传播网络的精准干预技术等研究,实施“互联网﹢”综合防控,提升了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2024年上半年,全市艾滋病检测覆盖率同比增加9.2个百分点,结核病高疫情区(县)筛查人数同比增长433.6%。再如,9家医疗卫生单位参与实验室检测能力相关的重点专科建设,同时参与全市“重点传染病﹢症候群﹢多病原”监测体系建设,依托“疫智防控”系统,率先开展呼吸道多病原线上监测。

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的建设还促进了全市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2024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发出预警信号1480个,监测报告175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处置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9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的疫情数量同比下降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