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山阳经验”
近年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积极结合自身地理特点,提出了整合一套体系、建成数字健康一张网、推进两项改革、强化六个支撑的“1126”医改模式,在秦岭深处画出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健康同心圆”,让优质医疗资源流入田间地头。
整合一套体系
山阳县人民医院牵头将县域内公立、民营、个体医疗卫生机构整合为紧密型医共体,对行政、人员等内容实行“八统一”管理。医共体贯彻“大健康”理念,在村卫生室设立健康驿站,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心电图仪器等急救和慢病检查设备,提升“急慢分治”和分级诊疗能力;在医共体分院设置急救站和慢病管理站,增强急救与健康管理能力;实施7个医疗卫生搬迁工程,进行服务体系升级;构建“30分钟急救圈”和“心电一张网”,并创新“医疗+公卫”协同机制;推进县、镇、村一体化管理,明确分级诊疗病种目录。
医共体不断推进“高质量管理八大中心”和“资源共享八大中心”建设。其中,行政管理中心行政指令执行效率显著提升;人力资源中心持续优化医共体人才结构;财务管理中心努力节约采购成本;医疗业务管理中心注重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医保管理中心倾力降低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信息数据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精准识别慢病高危人群;运营管理中心持续优化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收入结构;药械管理中心致力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建成数字健康一张网
医共体实现了智慧诊疗场景闭环,打通了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并实现了医共体内“全县就诊一张卡、医学影像联到镇、远程心电通百村、检查结果相互认、健康信息全共享”的目标,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推进两项改革
在创新医防融合模式改革方面,医共体提出县、镇、村三级协同的“四高共管 八病同防”健康管理服务理念,利用各级医疗机构资源优势,建设慢病管理中心、慢病管理站和慢病管理点,联合开展疾病筛查惠及15万余人次,并对在筛查中发现的患者实行“三色管理”。截至目前,县域内“红标”患者及时转诊率达100%,“黄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下降8%,“绿标”患者规范管理率提升21%。
强化六个支撑
医共体不断强化党建支撑,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和卫生健康系统工作规范提升年活动,聚焦“五学、五查、五抓、五改”,规范药品耗材使用,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医共体注重财政支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投入”的医疗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精细化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0%。医共体不断完善硬件支撑。目前,县级医院全部完成整体搬迁,县公共卫生中心和肿瘤中心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并引进了156台(件)诊疗设备,开展了20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基层各医共体分院已完成标准化建设,更新设备100台(件)。
医共体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强化技术支撑。目前,医共体总院已建成四大中心,创建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医共体分院也已启动19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和中医重点专科建设。
医共体强调深化帮扶协作。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已与多家省内外知名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医共体还出台了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评选出名中医20人,建成了一批中医馆、中医阁和名中医工作室,并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复审。
2024年,山阳县获评全国医共体建设示范县。未来,山阳县将继续深化“1126”医改模式,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努力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山阳经验”。
编辑:张健 刘欣茹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