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码溯源,守住接种安全关
□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 缪宁 郭爽 张国民
疫苗作为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力武器,其质量安全至关重要。从研发、生产、流通到接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对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应用的日渐成熟,借助疫苗追溯码实现疫苗流通全程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保障疫苗安全的关键手段。
201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明确要求国家实行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疫苗追溯标准和规范,建立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整合疫苗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全过程追溯信息,实现疫苗可追溯。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疫苗电子追溯制度,每支疫苗都被赋予具有唯一性的“身份证”,即疫苗追溯码,为实现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关键识别标识。
发挥监测预警作用
疫苗追溯码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有力保障。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不断完善、优化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相关功能,提高疫苗追溯码与疫苗流通接种信息的关联程度。
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省、市、县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覆盖率均为100%,接种单位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覆盖率为99.94%。省、市、县级疾控中心和接种单位的疫苗扫码出入库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6.53%、99.95%,接种单位的疫苗扫码接种覆盖率为99.69%。各级疾控中心和接种单位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覆盖率、扫码覆盖率的提高,为疫苗追溯码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省级疾控机构接收疫苗时通过扫码完成入库登记,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自动关联生产企业上传的疫苗属性信息,并同步关联疫苗质检信息与储运温度数据,一旦发现质检不合格或温度异常预警,可及时拦截问题疫苗。
在疫苗运输环节,车载物联网设备会将采集的温度数据与追溯码绑定,形成不可修改的运输日志,当疫苗抵达市、县级疾控中心时,工作人员通过扫码即可调取全链路温控记录,确保疫苗在标准温控环境下流通。
在疫苗接种环节,接种人员通过扫描疫苗追溯码,按照提示校验受种者个人信息,核对疫苗名称、接种剂量与接种程序是否匹配,可对重复接种和错误接种进行有效拦截,避免误种事件的发生。如发现质量问题,可通过追溯系统快速定位受影响的疫苗批次,实现精准召回或冻结流通,进而降低公共卫生风险,与传统的人工排查相比,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助力精细化管理
疫苗追溯码实现了从生产、仓储、运输到接种每一个环节的可记录、可查询。生产环节,可记录疫苗的原料来源、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信息;仓储环节,能监控疫苗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运输环节,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握疫苗在途运输的温度变化、运输轨迹等;接种环节,则可实时记录疫苗的接种单位、接种人员、接种时间等关键信息。通过全流程追踪,一旦发现问题,可迅速精准定位问题环节,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疫苗追溯码关联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与深度分析,可提升疫苗接种管理精细化水平。一方面,可实现对疫苗供需情况、库存情况的实时监测,提前进行供需预警,避免疫苗短缺或积压,实现精准分配与库存优化。此外,通过分析历史接种数据和季节性疾病流行趋势,可预测不同地区、不同疫苗的需求,提前调整生产计划和配送路径。另一方面,可通过对追溯码信息、疫苗损耗数据以及接种信息的整合,分析疫苗损耗情况,为下一步优化疫苗使用计划、提高疫苗利用率提供数据支持。
加强数据传输整合
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多数需经过“生产出厂、省级疾控仓储、市级调拨、县级配送”等多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仓储管理、冷链运输、疫苗分发等细分流程,任一节点数据记录缺失都会导致追溯链条断裂。因此,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于保障疫苗流通追溯格外重要。此外,疫苗流通数据的收集涉及多个系统和平台,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接口标准等可能存在差异,会导致数据共享和整合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数据采集、上传的准确性,完善统一的疫苗追溯标准和规范,加强各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开发,建立数据共享协调机制,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流畅传输与整合。
借助疫苗追溯码实现疫苗流通全程精细化管理,是保障疫苗质量安全的必然趋势。通过不断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完善信息技术,疫苗追溯体系将在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将推动疫苗使用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