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战略“先手棋” 实现能力跃升
本报记者 肖薇
在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重庆市疾控中心以创新为引领,积极谋划发展新路径。日前,重庆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黄邦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战略部署指导下,中心狠抓政策落实,为实现“十四五”胜利收官、开启“十五五”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健康报: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谋划战略至关重要。重庆市疾控中心结合实际进行了哪些顶层设计?
黄邦成:2024年,重庆市疾控中心制定“12345”高质量发展战略,即紧扣“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现代化省级疾控中心”总目标,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两大中心,聚焦“疾控体系、疾控能力、疾控文化”三大建设,履行“疾病防控、卫生应急、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四大职能,强化“政治思想、组织机构、干部人才、作风纪律、制度机制”五大保障。
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心提出“332985”高质量发展路径,即坚持“目标、问题、结果”三个导向,制定“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三个规划,建设“预防医学科学院、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两大平台,实施“基础设施扩建、高端人才培优、科技创新跃升、数字疾控转型、疾病防控敏捷、五大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并进、卫生应急提质、检验检测扩能、治理体系优化”九项行动,提升“监测预警和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公共卫生干预、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生物安全治理”八大能力,实现“设施、人才、业务、科研、管理”五个一流。
健康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路径中的九项行动见实效,重庆市疾控中心采取了哪些措施?
黄邦成:围绕九项行动,重庆市疾控中心务实笃行,在多方面取得突破,交出高分答卷。
依托高端人才培优行动,人才队伍迅速发展。2024年,中心成功签约8名博士,博士引进数量为历年之最,目前中心共有博士21名;博士后工作站出站3人、新进站1人。同时,中心有2人入选国家疾控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实现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目前中心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类高端人才33人。
科技创新跃升行动带动科研水平提升。中心制定《重庆市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提出“1个预防医学科学院办公室﹢15个研究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建设框架,实现省级预防医学科学院实体化运行。近5年来,中心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1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占比超过六成,累计获得资助经费近1500万元;年均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占比超过三成。
数字疾控转型行动实现新跨越。中心构建一个疾控数字底座,即可管可信的疾控大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体系,健全议事协调、信息标准、运行管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四大保障支撑体系,建设综合管理、检验检测、科技创新、业务支撑、普惠便捷五类数字场景应用。“社会·渝悦·疫智防控”数字化应用的4个一级场景和14个二级场景上线运行,覆盖99.9%的公立医院。
五大卫生并进行动推动卫生干预取得新成效。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第二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应用试点单位;向国家推荐健康企业14家,选树市级职业健康达人40人。重庆市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影响因素分析工作进展顺利,采集有效数据15万余条。食品安全标准备案管理系统实现全程网办。
卫生应急提质行动促进应急处置取得新进展。中心制定《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建设工作总体方案》;通过互联网检索,快速获取国际、国内重点传染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信息,强化舆情监测。
检验检测扩能行动推动检测能力实现新飞跃。中心建成新的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智能化菌(毒)种保藏库,以及全市唯一的空气消毒实验室;在重庆市首次检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人感染禽流感H9N2病例。中心搬迁至新址后,圆满完成检测场地变更评审。
健康报: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对于未来的发展,重庆市疾控中心有何部署?
黄邦成:重庆市疾控中心将按照战略部署,精心制定“三大规划”,深化“四项改革”,聚焦“五大重点”,全力以赴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快出台《中心干部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中心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中心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三大规划。
二是深化“四项改革”,即管理体制改革、内设机构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疾控体系改革。中心将完成“十四五”总结评估,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强对区(县)疾控中心的业务领导,明确职能定位和能力建设标准;精心谋划、有序推进内设机构优化调整;进一步用好用活“两个允许”分配政策,完善体现疾控工作特点的绩效工作评价机制。
三是聚焦“五大重点”,即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疾病防控、公共卫生、川渝共建。到今年底,中心博士数量达到30名,硕士博士比例达到55%;新增市级高端人才2~3名。推动重庆市预防医学科学院实体化运行走深走实,强化科学研究和科研激励,力争国家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实施环境健康危害因素、城市污水公共卫生风险、饮用水新污染物、职业病等监测项目;结合学生突出健康问题,推进学校卫生综合评价指标扩项,探索校园健康综合管理运行机制。持续用好川渝疾病防控一体化工作联席制度,协助市疾控局做好信息共享、队伍同建、疾病同防等工作。